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人类传统生活方式转变助推休闲游憩时代到来 | 第14页 |
1.1.2 游憩导向下的全球城市滨海空间开发与再开发 | 第14-15页 |
1.1.3 城市建设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发展 | 第15页 |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3.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2.3.2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1.2.4 创新点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1 关于城市滨海开放空间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1.2 关于游憩行为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2.1 关于城市滨海开放空间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2.2 关于城市游憩行为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1-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需求的研究综述 | 第24-3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8页 |
2.1.1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 | 第24-25页 |
2.1.2 游憩行为需求 | 第25-28页 |
2.1.3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需求 | 第28页 |
2.2 游憩行为需求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2.3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的类型与结构特征 | 第29-32页 |
2.3.1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的类型 | 第29-30页 |
2.3.2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的结构特征 | 第30-32页 |
2.4 滨海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 | 第32-36页 |
2.4.1 开放空间相关理论 | 第32-34页 |
2.4.2 游憩系统相关理论 | 第34-35页 |
2.4.3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现状调研 | 第38-68页 |
3.1 青岛市游憩环境概况 | 第38-40页 |
3.1.1 青岛市城市概况 | 第38-40页 |
3.1.1.1 区位概况 | 第38页 |
3.1.1.2 交通状况 | 第38-39页 |
3.1.1.3 游憩资源优势 | 第39-40页 |
3.1.2 青岛市南部滨海游憩环境概况 | 第40页 |
3.2 研究区域和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40-43页 |
3.2.1 研究区域 | 第40-42页 |
3.2.2 调查目的 | 第42页 |
3.2.3 调查步骤 | 第42-43页 |
3.3 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的供给现状调研分析 | 第43-52页 |
3.3.1 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交通区位分析 | 第43-44页 |
3.3.2 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的类型调研分析 | 第44-46页 |
3.3.3 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各类游憩场所的分布分析 | 第46-52页 |
3.3.3.1 滨海开放空间各类游憩场所的基本情况 | 第46-48页 |
3.3.3.2 滨海开放空间各类游憩场所的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3.3.3.3 滨海开放空间各类游憩场所的分布类型 | 第50-51页 |
3.3.3.4 滨海开放空间各类游憩场所分布的离散度 | 第51-52页 |
3.4 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的游憩行为需求现状调研分析 | 第52-66页 |
3.4.1 游憩者个体属性分析 | 第52-54页 |
3.4.2 游憩行为一般特征分析 | 第54-60页 |
3.4.2.1 游憩行为特征数据分析 | 第54-57页 |
3.4.2.2 游憩行为特征倾向分析 | 第57-60页 |
3.4.3 游憩行为空间特征分析 | 第60-63页 |
3.4.3.1 滨海开放空间各类型的选择 | 第60-61页 |
3.4.3.2 同类型滨海开放空间不同节点的选择 | 第61-63页 |
3.4.4 游憩者对滨海开放空间现状满意度调研 | 第63-66页 |
3.4.4.1 游憩者参与游憩行为的满意度 | 第63-65页 |
3.4.4.2 游憩者对滨海开放空间游憩品质的满意度 | 第65-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游憩行为需求与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的耦合分析 | 第68-110页 |
4.1“空间与行为”耦合模型构建 | 第68-69页 |
4.1.1 宏观层面研究——联系 | 第68页 |
4.1.2 中观层面研究——演绎 | 第68-69页 |
4.1.3 微观层面研究——梳理 | 第69页 |
4.2 宏观联系: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开放空间整体布局分析 | 第69-78页 |
4.2.1 滨海开放空间结构与游憩行为的协同性分析 | 第69-74页 |
4.2.2 滨海开放空间层级秩序与游憩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 第74-76页 |
4.2.3 滨海开放空间布局与游憩人群时空分布的适应性分析 | 第76-78页 |
4.3 中观演绎: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线性开放空间分析 | 第78-85页 |
4.3.1 滨海线性开放空间类型的重要性分析 | 第78-80页 |
4.3.1.1 分析过程 | 第78-79页 |
4.3.1.2 重要性排序 | 第79-80页 |
4.3.2 滨海线性开放空间类型的品质分析 | 第80-85页 |
4.4 微观梳理: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节点开放空间分析 | 第85-109页 |
4.4.1 典型滨海节点开放空间的选取 | 第85-87页 |
4.4.1.1 典型滨海节点开放空间选取的缘由 | 第85页 |
4.4.1.2 典型滨海节点开放空间 | 第85-87页 |
4.4.2 滨海公园绿地——鲁迅公园 | 第87-93页 |
4.4.2.1 鲁迅公园游憩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87-89页 |
4.4.2.2 鲁迅公园游憩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89-93页 |
4.4.3 滨海广场——汇泉广场 | 第93-98页 |
4.4.3.1 汇泉广场游憩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93-95页 |
4.4.3.2 汇泉广场游憩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95-98页 |
4.4.4 亲水空间——第一海水浴场 | 第98-104页 |
4.4.4.1 第一海水浴场游憩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98-100页 |
4.4.4.2 第一海水浴场游憩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00-104页 |
4.4.5 滨海步行道——太平湾景观区步行道 | 第104-109页 |
4.4.5.1 太平湾景观区步行道游憩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104-106页 |
4.4.5.2 太平湾景观区步行道游憩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06-10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5章 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 第110-134页 |
5.1 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开放空间总体规划原则 | 第110-112页 |
5.1.1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规划原则 | 第110页 |
5.1.2 关注游憩行为需求、以人文本的人性化规划原则 | 第110-111页 |
5.1.3 传承文脉、恢复滨海区生命力的地域性规划原则 | 第111页 |
5.1.4 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滨海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性规划原则 | 第111-112页 |
5.2 宏观落实: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开放空间整体布局优化策略 | 第112-118页 |
5.2.1 打造“一带一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体系 | 第112-115页 |
5.2.2 构建陆海互动的“斑—廊—基”滨海开放空间层级秩序 | 第115-117页 |
5.2.3 塑造可持续发展的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地域文化特色 | 第117-118页 |
5.3 中观落实: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线性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 第118-128页 |
5.3.1 滨海线性开放空间游憩品质塑造 | 第118-126页 |
5.3.1.1 滨海公园绿地游憩品质塑造 | 第118-120页 |
5.3.1.2 滨海广场游憩品质塑造 | 第120-122页 |
5.3.1.3 亲水空间游憩品质塑造 | 第122-124页 |
5.3.1.4 滨海步行道游憩品质塑造 | 第124-126页 |
5.3.2 完善滨海线性开放空间游憩出行系统 | 第126-127页 |
5.3.3 滨海线性开放空间协同性营建 | 第127-128页 |
5.4 微观落实: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节点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 第128-133页 |
5.4.1 滨海节点开放空间游憩品质塑造 | 第128-131页 |
5.4.1.1 塑造优质的慢行游憩空间 | 第128-130页 |
5.4.1.2 营造丰富的游憩体验空间 | 第130-131页 |
5.4.2 滨海节点开放空间游憩功能再开发 | 第131-132页 |
5.4.2.1 挖掘潜在的游憩行为 | 第131页 |
5.4.2.2 构建全时性的游憩空间 | 第131-132页 |
5.4.2.3 引导正能量的游憩行为 | 第132页 |
5.4.3 滨海节点开放空间游憩意象搭建 | 第132-133页 |
5.4.3.1 空间的可识别性搭建 | 第132-133页 |
5.4.3.2 游憩心理可达性搭建 | 第13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6.1 结论 | 第134-13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附录一 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游憩行为现状调查问卷 | 第140-144页 |
附录二 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线性开放空间品质评价调查问卷 | 第144-145页 |
附录三 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节点开放空间游憩行为记录表 | 第145-1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