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8页 |
1.1 种子耐贮性与保存寿命 | 第14-15页 |
1.2 种子耐贮性的影响因素 | 第15页 |
1.3 种子耐贮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 第15-21页 |
1.3.1 种皮结构及其成分 | 第15-16页 |
1.3.2 种子内部贮藏物质 | 第16-19页 |
1.3.3 氧化损伤 | 第19-21页 |
1.4 种子耐贮性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 第21-26页 |
1.4.1 种子耐贮性的QTL定位研究 | 第21-22页 |
1.4.2 休眠相关基因对种子耐贮性的调控 | 第22-23页 |
1.4.3 防御类基因对种子耐贮性的调控 | 第23-24页 |
1.4.4 修复系统对种子耐贮性的调控 | 第24-26页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人工老化小麦种子的耐贮性比较分析 | 第28-4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1.2 种子人工老化处理 | 第28页 |
2.1.3 种子活力测定 | 第28页 |
2.1.4 蛋白提取及定量 | 第28-29页 |
2.1.5 蛋白标记 | 第29页 |
2.1.6 HPLC预分离及肽段纯化 | 第29-30页 |
2.1.7 质谱鉴定和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2.1.8 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 第31-32页 |
2.1.9 功能注释 | 第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2.1 人工老化对种子活力丧失特性的影响 | 第32页 |
2.2.2 耐贮藏小麦种子的胚蛋白质组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2.2.3 不耐贮藏小麦种子的胚蛋白质组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2.2.4 两份材料间的蛋白质组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2.3 讨论 | 第36-48页 |
2.3.1 两份小麦种子的蛋白质组响应机制存在差异 | 第36-37页 |
2.3.2 LEA蛋白与种子耐贮性 | 第37-39页 |
2.3.3 HSP蛋白与种子耐贮性 | 第39页 |
2.3.4 抗氧化系统与种子耐贮性 | 第39-41页 |
2.3.5 碳代谢与种子耐贮性 | 第41-43页 |
2.3.6 脂质代谢与种子耐贮性 | 第43页 |
2.3.7 蛋白代谢与种子耐贮性 | 第43-45页 |
2.3.8 RNA代谢与种子耐贮性 | 第45-46页 |
2.3.9 信号转导调控与种子耐贮性 | 第46-48页 |
2.3.10 膜系统与种子耐贮性 | 第48页 |
2.4 结论 | 第48-49页 |
第三章 自然老化小麦种子的耐贮性比较分析 | 第49-7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5页 |
3.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 第49页 |
3.1.2 种子生活力测定 | 第49页 |
3.1.3 种子吸胀 | 第49页 |
3.1.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49-51页 |
3.1.5 抗氧化同工酶基因表达分析 | 第51-52页 |
3.1.6 抗氧化同工酶蛋白表达分析 | 第52-53页 |
3.1.7 蛋白质组分析 | 第53-55页 |
3.1.8 统计分析 | 第5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3.2.1 小麦种子生活力变化比较分析 | 第55页 |
3.2.2 不同耐贮性小麦种子的种胚丙二醛含量比较分析 | 第55-56页 |
3.2.3 不同耐贮性小麦种子的种胚相对电导率比较分析 | 第56-57页 |
3.2.4 不同耐贮性小麦种子的种胚抗氧化系统活性比较分析 | 第57-60页 |
3.2.5 不同耐贮性小麦种子的胚蛋白质组比较分析 | 第60-62页 |
3.3 讨论 | 第62-76页 |
3.3.1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胁迫/防御类蛋白表达差异 | 第63-66页 |
3.3.2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HSP类蛋白表达差异 | 第66-68页 |
3.3.3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蛋白代谢类蛋白表达差异 | 第68-69页 |
3.3.4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能量类蛋白表达差异 | 第69-72页 |
3.3.5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蛋氨酸和脂质代谢类蛋白表达差异 | 第72-73页 |
3.3.6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RNA代谢类蛋白表达差异 | 第73-74页 |
3.3.7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信号转导调控类蛋白表达差异 | 第74-75页 |
3.3.8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膜系统类蛋白表达差异 | 第75-76页 |
3.4 结论 | 第76-77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105页 |
附录 | 第105-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