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网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网的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TD-LTE技术和规划方法 | 第18-26页 |
2.1 移动通信的发展及技术演进 | 第18页 |
2.2 TD-LTE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 | 第18-22页 |
2.2.1 LTE系统架构 | 第19页 |
2.2.2 LTE的关键技术 | 第19-22页 |
2.3 TD-LTE技术实施规划 | 第22-26页 |
2.3.1 前期准备 | 第22-24页 |
2.3.2 规划流程及方法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宝兰高铁TD-LTE网络组网技术研究与实现 | 第26-42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6页 |
3.2 高铁TD-LTE组网技术实施方案 | 第26-33页 |
3.2.1 频率选择 | 第27页 |
3.2.2 子帧规划 | 第27-28页 |
3.2.3 站型配置 | 第28页 |
3.2.4 天线设置 | 第28-29页 |
3.2.5 PCI设置 | 第29页 |
3.2.6 TA及 TAI设置 | 第29-31页 |
3.2.7 基站标识(eNodeB-ID) | 第31-32页 |
3.2.8 小区标识(ECGI) | 第32页 |
3.2.9 IP地址设置 | 第32-33页 |
3.3 OMC-R设置方案 | 第33-36页 |
3.3.1 OMC-R系统组网方式 | 第33-34页 |
3.3.2 TD-LTE基站与OMC-R的连接方式 | 第34页 |
3.3.3 OMC-R与 OMC操作维护终端组网方式 | 第34-35页 |
3.3.4 TD-LTE网络对OMC-R配置要求 | 第35-36页 |
3.3.5 TD-LTE网络对OMC-R配置要求 | 第36页 |
3.3.6 BSC建设方案 | 第36页 |
3.4 设备选型及介绍 | 第36-38页 |
3.4.1 eNode-B | 第36-37页 |
3.4.2 软件功能的应用建议 | 第37页 |
3.4.3 软件功能的应用建议 | 第37-38页 |
3.5 无线接入安全技术要求 | 第38-42页 |
3.5.1 接入安全 | 第39页 |
3.5.2 接入安全 | 第39页 |
3.5.3 信息保密 | 第39-40页 |
3.5.4 备份响应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宝兰高铁TD-LTE网络优化技术研究与实现 | 第42-58页 |
4.1 无线网络现状 | 第42-43页 |
4.1.1 2G网络现状 | 第42页 |
4.1.2 4G网络现状 | 第42-43页 |
4.2 业务需求 | 第43-44页 |
4.3 重要无线优化参数 | 第44-53页 |
4.3.1 功率控制类参数 | 第45-48页 |
4.3.2 Band41 引入后相关参数 | 第48-49页 |
4.3.3 移动性管理类参数 | 第49页 |
4.3.4 邻区及互操作参数 | 第49-51页 |
4.3.5 CSFB开关及DRX节电类参数配置 | 第51页 |
4.3.6 接入类参数和HARQ参数 | 第51-53页 |
4.4 扩容标准 | 第53页 |
4.5 陕西省高速铁路TD-LTE网络覆盖要求 | 第53-54页 |
4.6 宝兰高铁TD-LTE规划设计方案 | 第54-55页 |
4.6.1 车体穿透损耗 | 第54页 |
4.6.2 多普勒效应的解决途径 | 第54页 |
4.6.3 宝兰高铁覆盖规划 | 第54-55页 |
4.7 宝兰高铁TD-LTE网络优化测试 | 第55-58页 |
4.7.1 测试方法 | 第55页 |
4.7.2 宝兰高铁网络测试指标 | 第55-56页 |
4.7.3 宝兰高铁网络测试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