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 | 第15-16页 |
1.2.2 斜拉桥合理施工状态 | 第16-17页 |
1.2.3 斜拉桥施工控制方法 | 第17-18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第2章 工程概况 | 第22-28页 |
2.1 工程概述 | 第22-23页 |
2.2 结构计算参数 | 第23-25页 |
2.2.1 材料参数与力学参数 | 第23-24页 |
2.2.2 截面特性参数 | 第24-25页 |
2.3 施工工艺 | 第25-28页 |
第3章 钢箱梁斜拉桥合理状态确定 | 第28-48页 |
3.1 斜拉桥有限元建模技术 | 第28-29页 |
3.1.1 主梁的模拟 | 第28页 |
3.1.2 拉索的模拟 | 第28页 |
3.1.3 索塔的模拟 | 第28页 |
3.1.4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28-29页 |
3.1.5 全桥计算模型 | 第29页 |
3.2 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方法 | 第29-32页 |
3.2.1 常用斜拉桥索力确定方法 | 第30页 |
3.2.2 未知荷载系数法 | 第30-32页 |
3.3 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 | 第32-35页 |
3.3.1 本斜拉桥索力优化方法 | 第32-33页 |
3.3.2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33-35页 |
3.4 合理施工状态的确定 | 第35-47页 |
3.4.1 施工过程分析方法 | 第36页 |
3.4.2 斜拉桥施工步骤 | 第36-39页 |
3.4.3 合理施工状态控制参数确定 | 第39-41页 |
3.4.4 斜拉索索力 | 第41-42页 |
3.4.5 典型施工阶段结构状态 | 第42-45页 |
3.4.6 施工成桥与合理成桥状态对比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斜拉桥施工控制体系 | 第48-60页 |
4.1 施工控制方法 | 第48页 |
4.2 施工控制理论 | 第48-52页 |
4.2.1 最小二乘法 | 第49-50页 |
4.2.2 Kalman滤波法 | 第50-51页 |
4.2.3 灰色理论法 | 第51页 |
4.2.4 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51-52页 |
4.3 BP神经网络 | 第52-55页 |
4.3.1 BP神经元及网络模型 | 第52-53页 |
4.3.2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53页 |
4.3.3 BP神经网络的计算过程 | 第53-54页 |
4.3.4 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 第54-55页 |
4.4 施工控制系统 | 第55-59页 |
4.4.1 施工控制管理分系统 | 第56页 |
4.4.2 结构状态监测分系统 | 第56-58页 |
4.4.3 施工现场控制分系统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钢箱梁施工控制技术 | 第60-68页 |
5.1 钢箱梁吊装方案 | 第60-61页 |
5.2 钢箱梁监测方案 | 第61-63页 |
5.2.1 几何形态监测内容 | 第61页 |
5.2.2 几何形态测点布置 | 第61-62页 |
5.2.3 几何形态监测方法 | 第62-63页 |
5.3 主梁线型控制技术 | 第63-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大跨度斜拉桥施工误差分析 | 第68-90页 |
6.1 施工控制影响参数 | 第68页 |
6.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8-77页 |
6.2.1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69页 |
6.2.2 参数敏感性分析内容 | 第69页 |
6.2.3 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 第69-75页 |
6.2.4 参数敏感性分析小结 | 第75-77页 |
6.3 施工设计参数识别 | 第77-83页 |
6.3.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77-80页 |
6.3.2 数据预处理 | 第80-81页 |
6.3.3 网络仿真计算结果 | 第81-83页 |
6.4 施工过程状态预测 | 第83-86页 |
6.4.1 样本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 第83-85页 |
6.4.2 网络仿真计算结果 | 第85-86页 |
6.5 斜拉桥索力调整方法 | 第86-88页 |
6.5.1 索力调整的影响矩阵法 | 第86-87页 |
6.5.2 施工过程中索力调整的计算 | 第87-8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7.1 结论 | 第90-91页 |
7.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