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常见通讯录同步技术 | 第16页 |
1.2.2 通讯录同步技术对比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跨终端多平台自动同步技术 | 第20-78页 |
2.1 自动同步方案 | 第20-42页 |
2.1.1 客户端处理方案 | 第20-23页 |
2.1.2 平台处理方案 | 第23-27页 |
2.1.3 流程描述 | 第27-42页 |
2.1.4 多终端锁 | 第42页 |
2.2 自动同步接口设计 | 第42-77页 |
2.2.1 新增用户终端接口 | 第42-44页 |
2.2.2 判断终端是否存在接口 | 第44-45页 |
2.2.3 获取终端集合接口 | 第45-47页 |
2.2.4 获取终端接口 | 第47-48页 |
2.2.5 更新终端接口 | 第48-50页 |
2.2.6 用户绑定接口 | 第50-51页 |
2.2.7 取消用户绑定接口 | 第51-52页 |
2.2.8 查询用户绑定终端列表接口 | 第52-54页 |
2.2.9 同步令牌更新接口 | 第54-55页 |
2.2.10 同步令牌校验接口 | 第55-56页 |
2.2.11 同步应答接口 | 第56-57页 |
2.2.12 同步详细日志列表接口 | 第57-58页 |
2.2.13 同步详细日志接口 | 第58-65页 |
2.2.14 获取同步映射关系接口 | 第65-66页 |
2.2.15 删除同步映射关系接口 | 第66-67页 |
2.2.16 设置终端同步状态接口 | 第67-68页 |
2.2.17 获取终端同步状态接口 | 第68-69页 |
2.2.18 同步接口 | 第69-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三章 跨终端多平台自动同步架构设计 | 第78-96页 |
3.1 架构设计原则 | 第78页 |
3.2 系统架构图 | 第78-80页 |
3.2.1 应用层 | 第79页 |
3.2.2 能力层 | 第79-80页 |
3.2.3 数据层 | 第80页 |
3.2.4 系统管理 | 第80页 |
3.3 系统的高性能、高可用 | 第80-81页 |
3.3.1 系统高性能设计 | 第80页 |
3.3.2 系统高可用设计 | 第80-81页 |
3.4 关键技术设计 | 第81-95页 |
3.4.1 容器及调度平台 | 第81-83页 |
3.4.2 SpringCloud框架 | 第83-90页 |
3.4.3 多级缓存设计方案 | 第90-91页 |
3.4.4 消息中心高可用方案 | 第91-93页 |
3.4.5 Database Sharding方案 | 第93-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四章 跨终端多平台自动同步应用 | 第96-114页 |
4.1 自动同步模型,围绕ID进行整体设计 | 第96-105页 |
4.1.1 手机唯一标识(终端ID) | 第96页 |
4.1.2 联系人唯一标识 | 第96-99页 |
4.1.3 联系人变化计算规则 | 第99-100页 |
4.1.4 同步流程图 | 第100-101页 |
4.1.5 同步令牌(syncToken) | 第101-102页 |
4.1.6 完整的同步流程时序图 | 第102-104页 |
4.1.7 初始化模式 | 第104-105页 |
4.2 快速同步模式,对于平台和客户端进行了变更流程描述 | 第105-109页 |
4.2.1 客户端变更 | 第105-107页 |
4.2.2 平台变更 | 第107-109页 |
4.3 同步锁机制 | 第109-110页 |
4.4 异常场景及其处理,分析多个异常场景和处理方案 | 第110-111页 |
4.4.1 客户端映射表破坏 | 第110页 |
4.4.2 平台侧映射表破坏 | 第110-111页 |
4.5 异常场景保护,增加保护机制,保障用户使用流程 | 第111-113页 |
4.5.1 通过数据变更频率与数量的保护机制 | 第111页 |
4.5.2 映射关系被破坏时保护机制 | 第111-112页 |
4.5.3 平台与客户端数据冲突 | 第112页 |
4.5.4 网络连接通用规范 | 第112-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附录 | 第122-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