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 猪五种繁殖障碍性病毒病及其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1 概述 | 第10-12页 |
1.1.1 猪瘟的概述 | 第10页 |
1.1.2 猪细小病毒的概述 | 第10-11页 |
1.1.3 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概述 | 第11页 |
1.1.4 日本乙型脑炎概述 | 第11-12页 |
1.1.5 猪圆环病毒2型概述 | 第12页 |
1.2 五种病毒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12-13页 |
1.2.2 血清学检测 | 第13-14页 |
1.2.2.1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第13页 |
1.2.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3页 |
1.2.2.3 免疫过氧化物酶细胞单层试验(IPMA) | 第13页 |
1.2.2.4 病毒中和试验(SN) | 第13-14页 |
1.2.3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4-16页 |
1.2.3.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14页 |
1.2.3.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 第14-15页 |
1.2.3.3 原位杂交技术(ISH) | 第15页 |
1.2.3.4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5-16页 |
2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猪重大病毒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21页 |
2.1 基因芯片概述 | 第16-17页 |
2.1.1 基因芯片技术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 | 第16页 |
2.1.3 基因芯片的分类及常用技术比较 | 第16-17页 |
2.2 基因芯片技术的操作流程 | 第17-19页 |
2.2.1 基因芯片探针的设计及芯片方阵的构建 | 第17-18页 |
2.2.2 基因芯片载体的选择 | 第18页 |
2.2.3 基因芯片的制备方法 | 第18页 |
2.2.4 样品的制备与标记 | 第18页 |
2.2.5 芯片杂交与杂交后清洗 | 第18-19页 |
2.2.6 信号检测与结果分析 | 第19页 |
2.3 基因芯片技术在猪重大病毒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2.3.1 基因芯片在病毒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第19页 |
2.3.2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病毒进行基因分型 | 第19-20页 |
2.3.3 基因芯片在感染性疾病致病机制中的应用 | 第20页 |
2.3.4 基因芯片在基因表达分析中的应用 | 第20页 |
2.4 基因芯片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20-21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2-47页 |
试验一CSFV、PPV、PRRSV、JEV和PCV2五种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多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22-34页 |
1 引言 | 第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毒株及病料来源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27页 |
2.2.1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23-24页 |
2.2.1.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2.2.2 RNA的提取、检测及反转录 | 第24-25页 |
2.2.2.1 RNA的提取 | 第24页 |
2.2.2.2 RNA的检测 | 第24页 |
2.2.2.3 RNA的反转录 | 第24-25页 |
2.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页 |
2.2.4 五种病毒单项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5-26页 |
2.2.5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6页 |
2.2.6 敏感性试验 | 第26页 |
2.2.7 特异性试验 | 第26-27页 |
2.2.8 稳定性试验 | 第27页 |
2.2.9 临床样品检测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3.1 基因组DNA、RNA的检测结果 | 第27页 |
3.2 基因同源性分析及引物设计 | 第27-28页 |
3.3 五种病毒单项PCR扩增结果 | 第28-29页 |
3.4 多重PCR扩增结果 | 第29页 |
3.5 多重PCR退火温度优化结果 | 第29页 |
3.6 敏感性试验 | 第29-30页 |
3.7 特异性试验 | 第30-31页 |
3.8 稳定性试验 | 第31页 |
3.9 临床样品检测 | 第31-3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4.1 关于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32页 |
4.2 引物的设计 | 第32页 |
4.3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2-34页 |
试验二CSFV、PPV、PRRSV、JEV和PCV2猪五种繁殖障碍性病毒病联合检测基因芯片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34-47页 |
1 引言 | 第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2.1 材料 | 第34-35页 |
2.1.1 毒株来源及病料来源 | 第3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2.1.3 芯片材料 | 第34-35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2.2 方法 | 第35-39页 |
2.2.1 基因组DNA、RNA的提取 | 第35页 |
2.2.2 引物与探针的设计 | 第35页 |
2.2.3 引物与探针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4 多重PCR制备杂交用PCR产物 | 第36-37页 |
2.2.5 基因芯片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5.1 芯片阵列的设计 | 第37页 |
2.2.5.2 芯片的点样及处理 | 第37页 |
2.2.5.3 基因芯片的杂交 | 第37页 |
2.2.5.4 基因芯片的洗涤与干燥 | 第37页 |
2.2.5.5 基因芯片扫描及扫描结果的分析 | 第37-38页 |
2.2.6 基因芯片制备过程的优化 | 第38页 |
2.2.6.1 寡核苷酸探针合成时间隔臂Poly(dT)有无的选择 | 第38页 |
2.2.6.2 点样及杂交湿度的优化 | 第38页 |
2.2.6.3 探针浓度的选择 | 第38页 |
2.2.6.4 杂交温度的优化 | 第38页 |
2.2.6.5 杂交时间的选择 | 第38页 |
2.2.7 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试验 | 第38页 |
2.2.8 基因芯片的重复性试验 | 第38-39页 |
2.2.9 基因芯片的灵敏性试验 | 第39页 |
2.2.10 临床样品检测 | 第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3.1 杂交用PCR产物的制备 | 第39页 |
3.2 寡核苷酸探针合成时间隔臂Poly(dT)有无的选择结果 | 第39-40页 |
3.3 点样及杂交湿度的优化结果 | 第40-41页 |
3.4 探针浓度的选择结果 | 第41页 |
3.5 杂交温度的优化结果 | 第41-42页 |
3.6 杂交时间的优化结果 | 第42页 |
3.7 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试验 | 第42-43页 |
3.8 基因芯片的灵敏性试验 | 第43-44页 |
3.9 基因芯片的重复性试验 | 第44页 |
3.10 临床样品检测 | 第44-4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6-47页 |
4.1 荧光标记的选择和探针的修饰 | 第46页 |
4.2 基因芯片点样过程的优化 | 第46页 |
4.3 杂交条件的选择 | 第46-47页 |
4.4 联合检测基因芯片的特异性、灵敏性试验 | 第47页 |
4.5 临床样品检测 | 第47页 |
全文总结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英文摘要 | 第56-57页 |
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