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缩略词表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53页 |
1.1 PGCs的形成与迁移 | 第9-12页 |
1.1.1 PGCs的分化 | 第9-10页 |
1.1.2 PGCs的迁移与增殖 | 第10-12页 |
1.2 性别决定与分化 | 第12-14页 |
1.3 原始卵泡形成 | 第14-47页 |
1.3.1 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 第14-17页 |
1.3.2 生殖细胞合胞体形成 | 第17-19页 |
1.3.3 细胞粘连 | 第19-22页 |
1.3.4 前颗粒细胞募集 | 第22-24页 |
1.3.5 合胞体破裂与原始卵泡形成 | 第24-42页 |
1.3.6 卵母细胞存活 | 第42-47页 |
1.4 转录因子SP1 | 第47-51页 |
1.4.1 转录因子与组织发育 | 第47页 |
1.4.2 SP1简介 | 第47-48页 |
1.4.3 SP1的具体作用机制 | 第48-51页 |
1.4.4 SP1的组织特异性功能 | 第5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1-5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3-81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53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 第53-56页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2.2.2 主要实验材料 | 第54页 |
2.2.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4-56页 |
2.2.4 主要实验试剂盒 | 第56页 |
2.3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第56-67页 |
2.3.1 卵巢体外培养相关试剂 | 第56-58页 |
2.3.2 卵巢切片和免疫荧光相关试剂 | 第58-59页 |
2.3.3 染色体铺展相关试剂 | 第59-61页 |
2.3.4 载体构建相关试剂 | 第61页 |
2.3.5 蛋白免疫印迹相关试剂 | 第61-64页 |
2.3.6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相关试剂 | 第64-67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67-81页 |
2.4.1 胚胎和新生小鼠卵巢的获得和培养 | 第67页 |
2.4.2 慢病毒制备和卵巢注射 | 第67-68页 |
2.4.3 组织学分析 | 第68-69页 |
2.4.4 小鼠卵巢的肾被膜移植 | 第69-70页 |
2.4.5 染色体铺展及核相统计 | 第70-72页 |
2.4.6 原始卵泡体外重构 | 第72-73页 |
2.4.7 免疫荧光 | 第73-74页 |
2.4.8 TUNEL原位凋亡检测 | 第74页 |
2.4.9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第74-76页 |
2.4.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PCR) | 第76-77页 |
2.4.1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第77-80页 |
2.4.12 载体构建及荧光素酶活性测定 | 第80页 |
2.4.13 统计分析 | 第80-8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81-109页 |
3.1 SP1调控合胞体破裂和原始卵泡形成 | 第81-85页 |
3.2 敲降Sp1对原始卵泡形成中卵母细胞的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 第85-89页 |
3.3 SP1调控FOXL2阳性前颗粒细胞的发育 | 第89-91页 |
3.4 SP1调控FOXIL2阳性前颗粒细胞的募集与维持 | 第91-94页 |
3.5 前颗粒细胞特异性敲降Sp1抑制合胞体破裂和卵母细胞凋亡 | 第94-96页 |
3.6 Notch2介导了SP1在原始卵泡形成中的作用 | 第96-102页 |
3.7 SP1结合于Notch2启动子区调控其转录 | 第102-105页 |
3.8 敲降Sp1导致卵母细胞在青春期前大量丢失 | 第105-10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09-114页 |
4.1 SP1通过控制前颗粒细胞发育调控原始卵泡形成 | 第110-111页 |
4.2 原始卵泡形成与卵母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4.3 前颗粒细胞发育与卵巢早衰之间的关系 | 第112-113页 |
4.4 SP1与其他转录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5页 |
5.1 结论 | 第114页 |
5.2 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45页 |
致谢 | 第145-148页 |
附录 | 第148-157页 |
作者简介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