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沅诗歌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三、选题思路 | 第12-14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毕沅生平著述 | 第16-26页 |
第一节 毕沅生平 | 第16-21页 |
一、生平事迹 | 第16-18页 |
二、母教影响下的学术之路 | 第18-21页 |
第二节 毕沅的著述情况 | 第21-26页 |
一、毕沅著述 | 第21-22页 |
二、《灵岩山人诗集》集结过程 | 第22-26页 |
第二章 毕沅与吴中七子的交游与互动 | 第26-47页 |
第一节 相聚沈门:毕沅与吴中七子 | 第26-29页 |
第二节 豪情未已:毕沅与钱大昕 | 第29-37页 |
第三节 同宦同游:毕沅与王昶 | 第37-43页 |
第四节 相知相惜:毕沅与其他四子 | 第43-47页 |
第三章 毕沅的纪行诗 | 第47-86页 |
第一节 毕沅纪行诗综述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毕沅纪行诗的主题 | 第48-75页 |
一、山水之乐 | 第48-59页 |
二、亲友之爱 | 第59-63页 |
三、物产之富 | 第63-75页 |
第三节 毕沅纪行诗的特点 | 第75-86页 |
一、“行必有诗”的日记式纪行 | 第75-84页 |
二、题材的丰富与拓宽 | 第84页 |
三、诗风诗境的转变与提升 | 第84-86页 |
第四章 毕沅的题画诗 | 第86-118页 |
第一节 题画诗综述 | 第86-100页 |
一、创作数量:类型多样数量丰赡 | 第88-93页 |
二、创作条件:收藏品鉴积累历练 | 第93页 |
三、创作动机:亲友影响互品互鉴 | 第93-100页 |
第二节 毕沅题画诗的主题 | 第100-112页 |
一、证画迹述画史 | 第100-104页 |
二、评画作述画理 | 第104-106页 |
三、补画意巧布局 | 第106-112页 |
第三节 毕沅题画诗的“扬南宗”特征 | 第112-118页 |
一、钟爱南宗画派画家 | 第112-115页 |
二、收藏南宗画派画作 | 第115-118页 |
第五章 毕沅的政务诗 | 第118-142页 |
第一节 毕沅政务诗综述 | 第118-119页 |
第二节 毕沅政务诗的主题 | 第119-136页 |
一、毕沅的农事诗 | 第119-129页 |
二、毕沅的战事诗 | 第129-131页 |
三、毕沅的政事诗 | 第131-136页 |
第三节 毕沅政务诗的叙事特征 | 第136-142页 |
一、诗序结合,增强诗歌“记事”功能 | 第136-138页 |
二、叙事如画,描绘社会人生百态 | 第138-140页 |
三、政务诗歌的组诗化倾向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毕沅的其他诗歌题材 | 第142-155页 |
第一节 毕沅的论学诗 | 第142-145页 |
第二节 毕沅的论史诗 | 第145-147页 |
第三节 毕沅的其他题材诗歌 | 第147-155页 |
第七章 毕沅诗歌的特色与成就 | 第155-198页 |
第一节 毕沅诗歌的特色 | 第155-192页 |
一、毕沅诗歌的地域性特色 | 第155-173页 |
二、毕沅诗歌的尊苏特色 | 第173-186页 |
三、毕沅诗歌的包容性特色 | 第186-190页 |
四、毕沅诗歌的经世特色 | 第190-192页 |
第二节 毕沅诗歌的成就 | 第192-198页 |
一、毕沅诗歌与清代诗学 | 第193页 |
二、毕沅诗歌与其人生 | 第193-195页 |
三、毕沅诗歌与历史互证 | 第195-196页 |
四、毕沅诗歌与地域文化 | 第196-198页 |
结论 | 第198-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4页 |
后记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