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地区河流水质模型研究及风险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水质数学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河流水质模型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3.1 河流水质模型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河流水质模型建立的意义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2章 河流水质数学模型 | 第18-26页 |
2.1 概念进展及分类 | 第18-20页 |
2.1.1 河流水质数学模型的概念进展 | 第18-19页 |
2.1.2 河流水质数学模型的分类 | 第19-20页 |
2.2 应用及应用展望 | 第20-21页 |
2.2.1 河流水质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20-21页 |
2.2.2 河流水质数学模型的应用展望 | 第21页 |
2.3 建立水质数学模型步骤 | 第21-22页 |
2.4 水质模型求解方法 | 第22-24页 |
2.4.1 特征法(MOC) | 第22-23页 |
2.4.2 有限体积法(FVM) | 第23页 |
2.4.3 有限元法(FEM) | 第23页 |
2.4.4 有限差分法(FDM)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河网概化 | 第26-36页 |
3.1 冀西北地区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 第26-27页 |
3.1.1 研究流域地形地貌 | 第26页 |
3.1.2 研究流域气象气候 | 第26页 |
3.1.3 研究流域水资源 | 第26-27页 |
3.2 冀西北地区河流特征 | 第27-28页 |
3.3 冀西北地区流域水质概况 | 第28-31页 |
3.4 研究流域污染源状况 | 第31-32页 |
3.5 河网概化 | 第32-34页 |
3.5.1 断面概化 | 第32页 |
3.5.2 河网概化 | 第32-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河流水质数学模型建立 | 第36-64页 |
4.1 建立一维河流水质数学模型 | 第36-43页 |
4.1.1 河流水质指标的选取 | 第36页 |
4.1.2 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基本方程推导 | 第36-37页 |
4.1.3 一维模型的离散 | 第37-43页 |
4.2 河流水质模型参数计算 | 第43-45页 |
4.2.1 纵向弥散系数E | 第43-44页 |
4.2.2 BOD衰减系数kB | 第44页 |
4.2.3 复氧系数k_0 | 第44页 |
4.2.4 氨氮水质综合降解系数N_k | 第44-45页 |
4.3 河流水质模型数值求解 | 第45-52页 |
4.4 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第52-54页 |
4.5 河流水质模型的检验 | 第54-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5章 河流水质风险性评价 | 第64-74页 |
5.1 水环境风险评价 | 第64-65页 |
5.2 风险概率模型 | 第65页 |
5.2.1 统计模型 | 第65页 |
5.2.2 随机数学模型 | 第65页 |
5.2.3 模糊理论模型 | 第65页 |
5.2.4 区间分析模型 | 第65页 |
5.3 模糊可靠性理论 | 第65-68页 |
5.3.1 模糊临界区间及模糊可靠度 | 第66-67页 |
5.3.2 模糊可靠度计算模型 | 第67-68页 |
5.4 水质风险性评价 | 第68-72页 |
5.4.1 水质安全的模糊可靠度计算 | 第68-71页 |
5.4.2 水质风险等级评价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