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3 小结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2.1 信贷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 第15-16页 |
2.1.1 信贷风险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信贷风险的特征 | 第15-16页 |
2.2 宏观经济决定理论 | 第16-17页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页 |
2.4 商业银行行为理论 | 第17-1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X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9页 |
3.1 中国信贷风险现状 | 第19-21页 |
3.1.1 不良信贷资产变化情况 | 第19页 |
3.1.2 不良信贷资产的分布情况 | 第19-20页 |
3.1.3 不良信贷风险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3.2 X银行的基本情况 | 第21页 |
3.3 X银行XX分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3.4 X银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第23-27页 |
3.4.1 X银行对公信贷业务流程 | 第23-24页 |
3.4.2 X银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架构 | 第24-25页 |
3.4.3 X银行对公信贷风险管控措施 | 第25-26页 |
3.4.4 经济“新常态”下X银行信贷风险演变趋势 | 第26-27页 |
3.5 X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5.1 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 第27页 |
3.5.2 信贷风险管理量化水平低下 | 第27-28页 |
3.5.3 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 第28页 |
3.5.4 信贷文化建设未能与时俱进 | 第28-29页 |
第4章 X银行信贷风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29-47页 |
4.1 理论模型的选择和构建 | 第29-32页 |
4.1.1 Logistic模型的选择 | 第30-31页 |
4.1.2 Logistic模型理论分析 | 第31页 |
4.1.3 Logistic模型的构建 | 第31-32页 |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第32-35页 |
4.2.1 数据来源研究背景 | 第32-33页 |
4.2.2 样本描述性分析 | 第33-35页 |
4.3 变量选取与指标说明 | 第35-40页 |
4.3.1 Logistic模型变量选取 | 第35-36页 |
4.3.2 指标筛选及描述 | 第36-39页 |
4.3.3 选取指标的相关性验证 | 第39-40页 |
4.4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第40-47页 |
4.4.1 狭义的违约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4.2 广义的违约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4.3 狭义与广义的违约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的对比分析小结 | 第44-47页 |
第5章 X银行信贷风险的应对策略 | 第47-53页 |
5.1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 第47-48页 |
5.1.1 X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 第47-48页 |
5.1.2 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优化 | 第48页 |
5.2 X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 | 第48-50页 |
5.2.1 调整信贷结构与方向 | 第48-49页 |
5.2.2 探索风险预防和控制模型 | 第49-50页 |
5.3 提高X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 第50-51页 |
5.3.1 业务流程和基础管理 | 第50页 |
5.3.2 信贷管理文化建设 | 第50-51页 |
5.4 加强问题贷款的处理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