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多肽组装过程中的作用力 | 第10-13页 |
1.2.1 静电作用 | 第11-12页 |
1.2.2 疏水作用 | 第12页 |
1.2.3 氢键作用 | 第12页 |
1.2.4 芳香作用 | 第12-13页 |
1.2.5 共价键作用 | 第13页 |
1.3 混合体系的组装 | 第13-18页 |
1.3.1 多肽共混体系 | 第13-15页 |
1.3.2 多肽与高分子混合体系 | 第15-16页 |
1.3.3 多肽与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 第16-18页 |
1.4 多肽基组装体的应用 | 第18-22页 |
1.5 选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两亲短肽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24-41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2 多肽固相合成 | 第26页 |
2.2.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 第26-27页 |
2.2.4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 第27页 |
2.2.5 多肽-表面活性剂体系组装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2.6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27-28页 |
2.2.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8页 |
2.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8页 |
2.2.9 X射线衍射(XRD) | 第28页 |
2.2.10 pH滴定 | 第28-29页 |
2.2.11 圆二色光谱实验(CD) | 第29页 |
2.2.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实验(FTIR) | 第29-30页 |
2.2.13 流变学表征 | 第30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1页 |
2.3.1 多肽纯度分析 | 第30-31页 |
2.3.2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31-36页 |
2.3.3 I_3E-C_14DMAO体系凝胶性质表征 | 第36-39页 |
2.3.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Bola型两亲短肽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41-70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2-43页 |
3.2.2 多肽纯度的测定 | 第43页 |
3.2.3 多肽-表面活性剂体系溶液的配制 | 第43-44页 |
3.2.4 混合体系组装体形貌表征 | 第44页 |
3.2.5 组装体二级结构的表征 | 第44页 |
3.2.6 ThT荧光实验 | 第44页 |
3.2.7 体系中游离SDS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3.2.8 水凝胶吸附性能表征 | 第45页 |
3.2.9 流变学表征 | 第45-46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70页 |
3.3.1 多肽纯度分析 | 第46-47页 |
3.3.2 阴离子表面活性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47-61页 |
3.3.3 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4 KI_4K-SDS/AOT体系凝胶的性质表征 | 第63-67页 |
3.3.5 小结 | 第67-70页 |
第四章 脂肽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70-87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1-76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71页 |
4.2.2 脂肽纯度的测定 | 第71页 |
4.2.3 囊泡的制备 | 第71-72页 |
4.2.4 囊泡形貌与粒径的表征 | 第72页 |
4.2.5 药物含量测试方法的建立 | 第72-74页 |
4.2.6 药物的包载 | 第74页 |
4.2.7 药物的体外释放 | 第74-75页 |
4.2.8 pH滴定 | 第75页 |
4.2.9 ζ电位的测量 | 第75-76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6-87页 |
4.3.1 多肽纯度分析 | 第76页 |
4.3.2 脂肽OA-SS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 第76-82页 |
4.3.3 脂肽囊泡对盐酸阿霉素的包载及条件优化 | 第82-83页 |
4.3.4 脂肽-表面活性剂囊泡的制备与性质表征 | 第83-86页 |
4.3.5 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