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31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二)选题目的 | 第14-15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四)学术价值 | 第16-1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7-28页 |
(一)琴歌的历史简述与文献概要 | 第17-20页 |
(二)近现代琴歌实践与理论研究著作 | 第20-23页 |
(三)现代琴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四)琴歌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26-28页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8-3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二)基本观点及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一章 明代琴歌之审美论争概述 | 第31-48页 |
一、明代琴谱理论资料考察 | 第31-38页 |
(一)明代琴谱资料之琴歌文献述评 | 第31-36页 |
(二)明代琴歌基本特点 | 第36-38页 |
二、明代琴歌之审美论争的基本情况 | 第38-48页 |
(一)明代琴歌的审美共识 | 第38-41页 |
(二)审美论争中的重要论争焦点 | 第41-46页 |
(三)明代琴歌审美论争之本来面目 | 第46-48页 |
第二章 明代琴歌的审美特征及其与琴曲的审美差异 | 第48-63页 |
一、明代琴歌四种典型审美文化意义内涵 | 第48-52页 |
(一)琴歌的巫术意义——以舜歌南风为始 | 第48-49页 |
(二)琴歌的政治意义——以孔子弦歌为例 | 第49-50页 |
(三)琴歌的道德意义——兼论琴禁说、先王之道与琴操 | 第50-51页 |
(四)琴歌的自娱意义——从琴书到琴棋书画 | 第51-52页 |
二、明代琴歌的审美特征 | 第52-58页 |
(一)明代琴歌的内容题材 | 第52-54页 |
(二)明代琴歌的艺术特色——不止于诗 | 第54-57页 |
(三)明代琴歌的审美特征——古、直、实、繁 | 第57-58页 |
三、明代琴歌与琴曲的审美差异 | 第58-63页 |
(一)明代琴歌与琴曲的艺术表现差异 | 第58-60页 |
(二)明代琴歌与琴曲的审美思维差异 | 第60-61页 |
(三)明代琴歌审美论争的内在动力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明代琴歌审美论争与明代文艺思想的关系 | 第63-80页 |
一、明代琴歌与“古人之意” | 第63-70页 |
(一)明代音乐美学思想新变 | 第64-66页 |
(二)明代琴乐中“古人之意”的内涵辩证 | 第66-67页 |
(三)明代琴歌“古人之意”的体现方式 | 第67-70页 |
二、明代琴歌与民间文艺的雅俗问题 | 第70-77页 |
(一)明代民间音乐中歌词的审美特质 | 第71-73页 |
(二)明代琴歌之“俗”化新变 | 第73-75页 |
(三)明代琴歌与明代民间音乐审美精神的内在联系 | 第75-77页 |
三、明代琴歌审美论争的时代因素 | 第77-80页 |
(一)理论环境:私人化审美与琴歌理论系统的开放性 | 第77-78页 |
(二)核心问题:象征性审美追求与琴歌地位的降低 | 第78-79页 |
(三)立场因素:明代民间审美的冲击与雅乐的坚守 | 第79-80页 |
第四章 明代琴歌审美论争的美学意义和历史影响 | 第80-86页 |
一、明代琴歌审美论争的美学意义 | 第80-83页 |
(一)从“得意忘言”到“得乐忘歌”——经典理论问题的呈现 | 第80-81页 |
(二)从“琴歌”到“琴操”——文学与音乐关系的变迁 | 第81-82页 |
(三)“雅乐”还是“众乐”——音乐雅俗论争的场所 | 第82-83页 |
二、明代琴歌审美论争的历史影响 | 第83-86页 |
(一)清代琴歌的发展与变革 | 第83-84页 |
(二)现当代琴歌的困境与希望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注释 | 第88-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明代琴曲琴歌题目整理 | 第98-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