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三、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新中国为何而盟的概述与溯源 | 第16-30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6-22页 |
一、冷战时期的中国:从“结盟外交”到“不结盟外交” | 第17-20页 |
二、冷战结束后的中国:从“伙伴关系”到“结伴不结盟”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纵向比较:关于同盟外交的中华传统溯源 | 第22-27页 |
一、中华文明视野下的国与国关系 | 第22-23页 |
二、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 | 第23-25页 |
三、特殊时势下的盟约关系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横向比较:关于同盟外交的西方实践演变 | 第27-30页 |
一、西方文明视野下的国与国关系 | 第27-28页 |
二、殖民体系中的同盟外交 | 第28-29页 |
三、二战结束后的同盟体系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新中国为何而盟的案例分析 | 第30-49页 |
第一节 中苏同盟的建立与结束 | 第30-37页 |
一、决策动机 | 第30-34页 |
二、效果评判 | 第34-37页 |
第二节 中美“准同盟”的建立与结束 | 第37-43页 |
一、决策动机 | 第37-40页 |
二、效果评判 | 第40-43页 |
第三节 中朝同盟的建立与“结束” | 第43-49页 |
一、决策动机 | 第44-46页 |
二、效果评判 | 第46-49页 |
第三章 新中国为何而盟的国际对比 | 第49-84页 |
第一节 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对于同盟外交的选择 | 第49-74页 |
一、第三世界国家与美苏同盟体系 | 第50-63页 |
二、第三世界国家与“不结盟”运动 | 第63-74页 |
第二节 印度“不结盟”的动机、过程与结果 | 第74-84页 |
一、印度“不结盟”的动机 | 第74-76页 |
二、印度“不结盟”的过程 | 第76-78页 |
三、印度“不结盟”的结果 | 第78-84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启示 | 第84-88页 |
第一节 总结 | 第84-85页 |
一、同盟体系、殖民体系、朝贡体系、伙伴关系的区别 | 第84页 |
二、新中国坚持走“结伴不结盟”之路 | 第84-85页 |
第二节 启示 | 第85-88页 |
一、大国关系变化趋势 | 第85-86页 |
二、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