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绪论 | 第14-15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5-41页 |
第一章 旋毛虫介绍 | 第15-23页 |
1 旋毛虫的形态 | 第15页 |
2 旋毛虫的生活史 | 第15-16页 |
3 旋毛虫与宿主相互作用 | 第16-19页 |
3.1 入侵肠上皮细胞过程中ES作用 | 第16页 |
3.2 ES在肌肉细胞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3.3 ES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第17页 |
3.4 ES与抗原呈递细胞 | 第17-18页 |
3.5 ES对T细胞分化的作用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3页 |
第二章 RNA干扰技术的简介 | 第23-31页 |
1 RNAi的发展 | 第23页 |
2 RNAi原理 | 第23-24页 |
3 RNAi生物学功能 | 第24页 |
4 RNAi技术的主要方法 | 第24-25页 |
4.1 化学合成siRNA物理传递 | 第24页 |
4.2 体外逆转录dsRNA物理传递 | 第24-25页 |
4.3 构建非病毒shRNA质粒表达载体传递 | 第25页 |
4.4 构建病毒载体传递 | 第25页 |
5 RNAi技术的应用 | 第25-27页 |
5.1 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 第25-26页 |
5.2 基因敲减和功能基因组学运用 | 第26页 |
5.3 RNAi在寄生虫的应用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第三章 IFN-γ诱导的溶酶体内的硫醇还原酶(GILT)的研究进展 | 第31-41页 |
1 GILT的发现 | 第31页 |
2 GILT的分子结构生物学特性 | 第31-32页 |
3 GILT的主要功能 | 第32-35页 |
3.1 GILT在抗原呈递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3.2 GILT调节活性氧状态 | 第33页 |
3.3 GILT促进细菌溶红血球素活性 | 第33-35页 |
4 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4.1 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 第35页 |
4.2 抗病毒免疫应答 | 第35-36页 |
4.3 GILT在其他物种中研究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41-107页 |
第四章 旋毛虫分泌蛋白的预测和功能分析 | 第4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旋毛虫蛋白组数据来源和软件 | 第41-42页 |
1.2 旋毛虫分泌蛋白的预测标准 | 第42页 |
1.3 旋毛虫分泌蛋白预测分析 | 第42-43页 |
1.4 旋毛虫分泌蛋白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 | 第43-48页 |
2.1 旋毛虫分泌蛋白特征分析 | 第43-47页 |
2.2 分泌蛋白功能注释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第五章 旋毛虫IFN-γ诱导的溶酶体硫醇还原酶(GILT)基因克隆与表达 | 第55-79页 |
1 材料 | 第56-59页 |
1.1 虫株及试验动物 | 第56页 |
1.2 质粒、菌株及主要试验试剂 | 第56页 |
1.3 试验有关溶液配置方法 | 第56-58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59页 |
2 方法 | 第59-65页 |
2.1 旋毛虫肌肉幼虫收集 | 第59页 |
2.2 旋毛虫肌肉幼虫虫体RNA提取 | 第59页 |
2.3 旋毛虫肌肉幼虫cDNA合成 | 第59-60页 |
2.4 引物设计与序列分析 | 第60页 |
2.5 Tsp-GILT基因扩增 | 第60-61页 |
2.6 pMD19T-Tsp-GILT重组质粒构建 | 第61-62页 |
2.7 pET 32a-Tsp-GILT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2-63页 |
2.8 pET 32a-Tsp-GILT重组载体的表达及分布鉴定 | 第63页 |
2.9 重组蛋白纯化和复性 | 第63-64页 |
2.10 Tsp-GILT重组蛋白的体外酶活鉴定 | 第64页 |
2.11 Western Blot分析及免疫荧光 | 第64-65页 |
3 结果 | 第65-73页 |
3.1 扩增与序列分析 | 第65-69页 |
3.2 蛋白表达、纯化以及免疫原性检验 | 第69-72页 |
3.3 重组蛋白的体外酶活试验 | 第72页 |
3.4 免疫荧光实验 | 第72-73页 |
4 讨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第六章 siRNA介导的旋毛虫IFN-γ诱导的溶酶体硫醇还原酶基因干扰表达后的功能研究 | 第79-95页 |
1 材料 | 第80页 |
1.1 虫株及试验动物 | 第8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80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80页 |
2 方法 | 第80-84页 |
2.1 旋毛虫各阶段虫体的收集及培养 | 第80-81页 |
2.2 旋毛虫各阶段虫体Total RNA提取及cDNA合成 | 第81页 |
2.3 荧光定量引物设计与扩增效率检验 | 第81-82页 |
2.4 荧光定量检验Tsp-GILT在虫体三个阶段的表达水平 | 第82页 |
2.5 Mice-IFN-γ刺激体外培养的NBL | 第82页 |
2.6 siRNA介导的GILT基因沉默试验 | 第82-83页 |
2.7 GILT基因表达抑制后虫体各生命活动的变化 | 第83-84页 |
3 结果 | 第84-90页 |
3.1 荧光定量引物扩增效率评价 | 第84-85页 |
3.2 不同阶段虫体Tsp-GILT表达情况 | 第85-86页 |
3.3 小鼠IFN-γ刺激体外培养NBL后Tsp-GILT表达量的变化 | 第86页 |
3.4 转染效果检验和不同siRNA对Tsp-GILT干扰效率比较 | 第86-88页 |
3.5 RNAi干扰后对旋毛虫虫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 第88-90页 |
4 讨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七章 旋毛虫GILT重组蛋白免疫保护性研究 | 第95-107页 |
1 材料 | 第95-96页 |
1.1 旋毛虫虫株与试验动物 | 第9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95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95-96页 |
2 方法 | 第96-97页 |
2.1 免疫程序 | 第96页 |
2.2 试验分组 | 第96页 |
2.3 血清收集 | 第96页 |
2.4 Western blot检测特异性抗体 | 第96页 |
2.5 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的变化 | 第96-97页 |
2.6 ELISA检测细胞因子变化 | 第97页 |
2.7 旋毛虫肌肉幼虫的收集与计数 | 第97页 |
3 结果 | 第97-103页 |
3.1 Western blot检测免疫后特异性抗体 | 第97-98页 |
3.2 ELI SA检测抗体变化 | 第98-99页 |
3.3 小鼠血清IFN-γ变化 | 第99页 |
3.4 小鼠血清IL-2变化 | 第99-100页 |
3.5 IL-4变化 | 第100页 |
3.6 IL-10变化 | 第100-101页 |
3.7 IL-17变化 | 第101页 |
3.8 TGF-β1变化 | 第101-102页 |
3.9 各组肌肉幼虫数量比较 | 第102-103页 |
4 讨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附表A | 第109-110页 |
附表B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个人简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