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活力场的浑南片区开放空间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目的第13页
        1.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5-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 研究范围界定以及对象的划分第19-25页
        1.4.1 研究区域概况第19-21页
        1.4.2 研究范围界定第21-22页
        1.4.3 研究对象划分第22-25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第25-41页
    2.1 开放空间第25-27页
        2.1.1 城市开放空间发展第25页
        2.1.2 城市开放空间定义第25-26页
        2.1.3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第26-27页
    2.2 空间活力第27-32页
        2.2.1 活力第27-28页
        2.2.2 空间活力来源第28-29页
        2.2.3 空间活力构成第29-30页
        2.2.4 空间活力表现第30-32页
    2.3 活力场第32-39页
        2.3.1 “场”第32-33页
        2.3.2 活力场内在构成第33-35页
        2.3.3 活力场营造要素第35-39页
    2.4 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浑南片区开放空间现状分析第41-67页
    3.1 开放空间数据第41-47页
        3.1.1 开放空间基本分布第41-45页
        3.1.2 确定研究区域范围第45-47页
    3.2 开放空间现状分析第47-55页
        3.2.1 调查问卷第47-49页
        3.2.2 缓冲区分析第49-50页
        3.2.3 网络分析法第50-53页
        3.2.4 噪音测量第53-55页
    3.3 开放空间格局分析第55-63页
        3.3.1 圣火广场第55-59页
        3.3.2 中国印广场第59-63页
    3.4 开放空间现状问题第63-65页
        3.4.1 开放空间可达性差第63-64页
        3.4.2 开放空间连续性差第64页
        3.4.3 开放空间分布不均第64页
        3.4.4 开发空间性质单一第64-65页
        3.4.5 开发空间缺乏人性化第65页
    3.5 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第67-107页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67-72页
        4.1.1 构建评价指标原则第67-68页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68-71页
        4.1.3 调研方法第71页
        4.1.4 调研对象第71-72页
    4.2 物质活力影响因子第72-77页
        4.2.1 物质活力第72-73页
        4.2.2 数据分析第73-76页
        4.2.3 结果分析第76-77页
    4.3 社会活力影响因子第77-89页
        4.3.1 社会活力第77-78页
        4.3.2 数据分析第78-87页
        4.3.3 结果分析第87-89页
    4.4 经济活力影响因子第89-95页
        4.4.1 经济活力第89页
        4.4.2 数据分析第89-93页
        4.4.3 结果分析第93-95页
    4.5 文化活力影响因子第95-100页
        4.5.1 文化活力第95-96页
        4.5.2 数据分析第96-98页
        4.5.3 结果分析第98-100页
    4.6 评价指标体系第100-106页
        4.6.1 评价结果计算第100-102页
        4.6.2 影响因子比较第102-104页
        4.6.3 评价结果分析第104-106页
    4.7 小结第106-107页
第五章 浑南片区开放空间优化第107-127页
    5.1 构建场核第107-114页
        5.1.1 打造宜人空间第108-111页
        5.1.2 加强安全管理第111-112页
        5.1.3 优化降噪措施第112-114页
    5.2 强化场力第114-120页
        5.2.1 完善功能层次第114-119页
        5.2.2 抑制衰微作用第119-120页
    5.3 扩展场域第120-126页
        5.3.1 突出滨河特色第121-123页
        5.3.2 强化地域活力第123-124页
        5.3.3 整合文化体验第124-126页
    5.4 小结第126-12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7-129页
    6.1 本文结论第127-128页
    6.2 不足和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3页
附录一第133-139页
作者简介第139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城河道景观综合整治研究--以洛阳市洛河瀘河水系景观改造为例
下一篇:梅山猪粪反硝化菌菌群结构分析及其脱氮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