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古城河道景观综合整治研究--以洛阳市洛河瀘河水系景观改造为例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古城河道对城市发展的意义第10页
        1.1.2 当前我国古城城内河道的污染现状第10-11页
    1.2 研究目标和价值第11-12页
        1.2.1 研究目标第11页
        1.2.2 研究价值第11-12页
    1.3 研究意义、方法与逻辑第12-13页
        1.3.1 研究意义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3 研究逻辑第13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页
        1.4.1 国内现状第13页
        1.4.2 国外现状第13页
    1.5 相关概念第13-15页
        1.5.1 古城概念第13-14页
        1.5.2 河道景观概念第14-15页
    1.6 国外古城河道景观整治案例分析第15-17页
        1.6.1 查尔斯河第15-16页
        1.6.2 赛欧托河第16-17页
    1.7 国内古城河道景观整治案例分析——古城杭州环城水系综合治理案例第17-24页
        1.7.1 概述第17-18页
        1.7.2 整治方法及手段第18-21页
        1.7.3 整治成果第21-24页
第二章 古城河道景观综合整治设计方法及可行性研究第24-30页
    2.1 古城河道污染记忆第24-25页
        2.1.1 河道水质污染原因第24页
        2.1.2 河道底泥污染状况第24-25页
        2.1.3 工业排放废水污染第25页
    2.2 整治设计方法第25-27页
        2.2.1 生态驳岸建设第25-26页
        2.2.2 湿地缓冲净化建设第26-27页
        2.2.3 景观节点生态化第27页
    2.3 水陆种植设计第27-30页
第三章 古城河道景观综合整治设计实践第30-74页
    3.1 项目背景第30-31页
    3.2 洛阳市洛河及瀍河水系综合整治示范段工程设计概况第31-35页
    3.3 洛河北岸景观工程第35-43页
        3.3.1 景观设计思路第35-36页
        3.3.2 竖向设计思路及原则第36页
        3.3.3 景观设计内容第36-41页
        3.3.4 景观绿化设计第41-43页
    3.4 洛河南岸景观工程第43-49页
        3.4.1 景观设计思路第43-44页
        3.4.2 景观设计内容第44-46页
        3.4.3 景观绿化设计第46-47页
        3.4.4 景观工程量统计第47-49页
    3.5 洛河建筑工程设计第49-53页
        3.5.1 北岸建筑简介第49-51页
        3.5.2 南岸建筑简介第51-53页
    3.6 瀍河景观工程第53-56页
        3.6.1 瀍河上游段第53-54页
        3.6.2 瀍河中游段第54-55页
        3.6.3 瀍河下游段景观设计第55页
        3.6.4 瀍河景观绿化设计第55-56页
        3.6.5 工程量统计第56页
    3.7 瀍河建筑工程设计第56-58页
        3.7.1 铜驼巷设计第56-57页
        3.7.2 景观廊桥第57-58页
    3.8 水环境修复工程第58-63页
        3.8.1 设计内容第58-59页
        3.8.2 水质、底质、水生生物及周边生态环境的调查与分析第59页
        3.8.3 水体底质处理方案设计第59-60页
        3.8.4 水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第60-62页
        3.8.5 水环境修复工程量第62-63页
    3.9 海绵城市理念第63-66页
        3.9.1 下沉式绿地第63-64页
        3.9.2 透水铺装第64页
        3.9.3 植草沟第64-65页
        3.9.4 雨水蓄水池第65-66页
    3.10 洛河瀍河亮化工程第66-74页
        3.10.1 设计思路第67-68页
        3.10.2 设计范围第68页
        3.10.3 设计内容第68-74页
第四章 结论第74-76页
    4.1 研究成果第74页
    4.2 研究不足与寄语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苏省苏南丘陵及太湖沿岸城镇区(E区)树种规划初步研究
下一篇:基于活力场的浑南片区开放空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