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 第16-22页 |
2.1 虚拟仪器技术的概念 | 第16页 |
2.2 虚拟仪器技术的特点 | 第16-17页 |
2.3 虚拟仪器系统的组成 | 第17-20页 |
2.3.1 虚拟仪器的硬件组成 | 第17-19页 |
2.3.1.1 计算机 | 第18页 |
2.3.1.2 仪器接口设备 | 第18-19页 |
2.3.2 虚拟仪器的软件组成 | 第19-20页 |
2.3.2.1 VISA(Virtual Instrumentation Software Architecture)库 | 第19页 |
2.3.2.2 仪器驱动程序 | 第19-20页 |
2.3.2.3 应用软件 | 第20页 |
2.4 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亚周期微波脉冲分析系统的通信结构 | 第22-28页 |
3.1 系统整体结构 | 第22-24页 |
3.2 系统的GPIB接口通信设计 | 第24-25页 |
3.3 系统软件设计 | 第25-27页 |
3.3.1 系统对示波器的控制 | 第25-26页 |
3.3.2 系统对示波器的正确寻址 | 第26页 |
3.3.3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亚周期微波脉冲分析系统的界面设计 | 第28-44页 |
4.1 系统软件界面整体设计 | 第28-30页 |
4.2 时域信号模块 | 第30-31页 |
4.3 频谱分析模块 | 第31-33页 |
4.4 时频分析模块 | 第33-43页 |
4.4.1 时频分析概述 | 第33-36页 |
4.4.2 传统的时频分析方法 | 第36-41页 |
4.4.2.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第36-37页 |
4.4.2.2 小波变换 | 第37-38页 |
4.4.2.3 S变换及广义S变换 | 第38-39页 |
4.4.2.4 Wigner-Ville(W-V)分布 | 第39-41页 |
4.4.3 时频分析模块设计 | 第41-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亚周期微波脉冲分析系统的应用 | 第44-53页 |
5.1 实时信号波形的产生 | 第44-47页 |
5.2 实时信号的传输 | 第47-48页 |
5.3 系统的应用 | 第48-51页 |
5.3.1 系统时域模块的应用结果 | 第48-49页 |
5.3.2 系统频谱分析模块的应用结果 | 第49-50页 |
5.3.3 系统时频分析模块的应用结果 | 第50-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