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低碳优化规划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研究范围、对象及内容第15-17页
        1.2.1 研究范围第15-16页
        1.2.2 研究对象第16页
        1.2.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第20-28页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0-25页
        2.1.1 城市扩张变化研究进展第20-21页
        2.1.2 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研究进展第21-23页
        2.1.3 城市群规划研究进展第23-25页
    2.2 理论基础第25-27页
        2.2.1 空间研究相关理论第25页
        2.2.2 空间碳浓度获取分析相关理论第25-26页
        2.2.3 空间因素自相关理论第26-27页
    2.3 研究创新第27-28页
第三章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变化分析第28-61页
    3.1 基于遥感解译分析的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情况分析第28-36页
        3.1.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第28-29页
        3.1.2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分布情况第29-31页
        3.1.3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的空间演变分析第31-36页
    3.2 北部湾城市群各等级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变化探讨第36-48页
        3.2.1 基于中心城市尺度的建设用地空间演替情况第37-41页
        3.2.2 基于次级城市尺度的建设用地空间演替情况第41-45页
        3.2.3 基于一般城镇尺度的建设用地空间演替情况第45-48页
    3.3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演替特征分析第48-60页
        3.3.1 各等级城市扩张特征第48-51页
        3.3.2 各等级城市建设用地扩长模式分析第51-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碳浓度变化分析第61-91页
    4.1 基于改进TVP模型的北部湾城市群碳浓度模型第61-69页
        4.1.1 TVP碳浓度模型概况第61-63页
        4.1.2 北部湾城市群区域的TVP模型优化第63-69页
    4.2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碳浓度分布与变化情况分析第69-89页
        4.2.1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碳浓度分布模拟及分析第69-73页
        4.2.3 北部湾城市群各等级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碳浓度模拟及分析第73-89页
    4.3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五章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低碳发展耦合分析第91-109页
    5.1 建设用地构成要素与空间碳浓度的耦合分析第91-97页
        5.1.1 建设用地规模对空间碳浓度分布的影响第91-93页
        5.1.2 建设用地形态对空间碳浓度分布的影响第93-94页
        5.1.3 建设用地结构对空间碳浓度分布的影响第94-96页
        5.1.4 建设用地扩长模式对空间碳浓度分布的影响第96-97页
    5.2 自然因素与空间碳浓度的耦合分析第97-101页
        5.2.1 高程因素对碳浓度的影响第97-100页
        5.2.2 土壤因素对碳浓度的影响第100-101页
    5.3 基于建设用地低碳耦合特征的相关要素筛选及设计主旨第101-107页
        5.3.1 影响建设用地低碳发展的低碳要素筛选第101-106页
        5.3.2 基于耦合关系分析的建设用地低碳设计主旨第106-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六章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低碳空间优化布局策略第109-125页
    6.1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低碳策略第109-116页
        6.1.1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低碳发展空间优化策略第109-112页
        6.1.2 北部湾城市群及各等级城市低碳发展优化模型第112-116页
    6.2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低碳优化设计第116-120页
        6.2.1 北部湾城市群低碳空间结构规划第117-118页
        6.2.2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用地低碳空间优化第118-120页
    6.3 中心城市建设用地空间低碳优化设计——以南宁为例第120-125页
        6.3.1 南宁概况第120-121页
        6.3.2 南宁市主城区空间低碳优化策略第121-122页
        6.3.3 南宁市主城区空间低碳规划设计第122-12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5-128页
    7.1 结论第125-126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1页
附录第131-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攻读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介素-27作用于树突状细胞CD39/ATP轴参与调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模式的软件体系结构自动化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