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聚氨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第12-13页 |
1.2.1 水性聚氨酯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水性聚氨酯的发展动态 | 第12-13页 |
1.3 聚氨酯的分子结构以及性能 | 第13-14页 |
1.3.1 软段分子量和种类的影响 | 第13页 |
1.3.2 硬段异氰酸酯的影响 | 第13页 |
1.3.3 亲水扩链剂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4 醇类和胺类扩链剂的影响 | 第14页 |
1.4 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 第14-15页 |
1.5 聚氨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第15-17页 |
1.5.1 染色和印花助剂 | 第15-16页 |
1.5.2 后整理剂 | 第16-17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2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6.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7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1-33页 |
2.1 实验药品和器材 | 第21-22页 |
2.2 合成水性聚氨酯的单体 | 第22-25页 |
2.2.1 聚乙二醇(PEG)的性质 | 第22-23页 |
2.2.2 聚环氧丙烷二醇N210和N220的性质 | 第23页 |
2.2.3 聚己内酯二醇(PCL)的性质 | 第23页 |
2.2.4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的性质 | 第23-24页 |
2.2.5 亲水扩链剂的性质 | 第24-25页 |
2.2.6 扩链剂的性质 | 第25页 |
2.2.7 溶剂的性质 | 第25页 |
2.3 聚氨酯合成原理 | 第25-27页 |
2.3.1 异氰酸酯的反应机理 | 第25-26页 |
2.3.2 含活性氢化合物的反应活性对比 | 第26页 |
2.3.3 R-NCO的反应 | 第26-27页 |
2.4 聚氨酯的合成工艺 | 第27-29页 |
2.4.1 聚氨酯反应方程式 | 第27-28页 |
2.4.2 聚氨酯的合成工艺曲线 | 第28-29页 |
2.5 聚氨酯的整理工艺 | 第29页 |
2.6 聚氨酯胶膜的制备 | 第29页 |
2.7 分析测试 | 第29-33页 |
2.7.1 聚氨酯胶膜吸水率的测定 | 第29-30页 |
2.7.2 异氰酸酯基消耗率的测定 | 第30页 |
2.7.3 固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2.7.4 稳定性测试 | 第31页 |
2.7.5 粘度测试 | 第31页 |
2.7.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页 |
2.7.7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1页 |
2.7.8 聚合物的热重量分析(TGA) | 第31页 |
2.7.9 织物触感测试 | 第31页 |
2.7.10 织物硬挺度测试 | 第31页 |
2.7.11 白度测试 | 第31-32页 |
2.7.12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 第32页 |
2.7.13 织物折皱回复角测试 | 第32页 |
2.7.14 润湿性能测试 | 第32页 |
2.7.15 织物悬垂系数测试 | 第32页 |
2.7.16 整理效果耐洗测试 | 第32页 |
2.7.17 织物静电感应测试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73页 |
3.1 聚氨酯合成工艺的探究 | 第33-37页 |
3.1.1 催化剂用量的优选 | 第33页 |
3.1.2 预聚温度的选择 | 第33-34页 |
3.1.3 预聚时间的选择 | 第34页 |
3.1.4 扩链温度的优选 | 第34-35页 |
3.1.5 扩链时间的优选 | 第35-36页 |
3.1.6 溶剂的选择 | 第36页 |
3.1.7 溶剂丁酮的用量 | 第36-37页 |
3.1.8 乳化工艺的探究 | 第37页 |
3.2 亲水性单体二元醇原料的选择 | 第37-40页 |
3.2.1 聚乙二醇分子量的优选 | 第37-38页 |
3.2.2 聚环氧丙烷二醇的分子量优选 | 第38-39页 |
3.2.3 聚己内酯二醇分子量的优选 | 第39-40页 |
3.3 亲水单体二元醇PEG与N210和N220配比的确定 | 第40-43页 |
3.3.1 PEG-1000与N210摩尔比N1'的优选 | 第40页 |
3.3.2 PEG-1000与N220摩尔比N1的优选 | 第40-41页 |
3.3.3 PEG-2000与N210摩尔比N2'的优选 | 第41页 |
3.3.4 PEG-2000与N220摩尔比N2的优选 | 第41-43页 |
3.4 亲水单体二元醇PEG与PCL配比的确定 | 第43-46页 |
3.4.1 PEG-1000与PCL-1000摩尔比P1'的优选 | 第43页 |
3.4.2 PEG-1000与PCL-2000摩尔比P1的优选 | 第43-44页 |
3.4.3 PEG-2000与PCL-1000摩尔比P2'的优选 | 第44页 |
3.4.4 PEG-2000与PCL-2000摩尔比P2的优选 | 第44-46页 |
3.5 R值的优选 | 第46-47页 |
3.6 扩链剂种类的优选 | 第47-49页 |
3.6.1 亲水扩链剂种类的优选 | 第47-48页 |
3.6.2 后扩链剂种类的优选 | 第48-49页 |
3.7 扩链剂摩尔比R′的优选 | 第49-51页 |
3.7.1 聚醚型聚氨酯扩链剂摩尔比R′的优选 | 第49-50页 |
3.7.2 聚醚聚酯型聚氨酯扩链剂摩尔比R′的优选 | 第50-51页 |
3.8 亲水单体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3.8.1 亲水单体种类的确定 | 第51页 |
3.8.2 亲水单体含量的优选 | 第51-53页 |
3.9 聚氨酯乳液的理化性质 | 第53-61页 |
3.9.1 乳液的稳定性 | 第53-55页 |
3.9.2 聚氨酯红外光谱分析 | 第55-56页 |
3.9.3 聚氨酯热重分析 | 第56-57页 |
3.9.4 织物静电感应 | 第57页 |
3.9.5 织物电镜测试 | 第57-58页 |
3.9.6 织物触感 | 第58-61页 |
3.10 小结 | 第61-62页 |
3.10.1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工艺 | 第61-62页 |
3.10.2 水性聚氨酯单体配比优化 | 第62页 |
3.11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工艺 | 第62-73页 |
3.11.1 聚氨酯用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第62-65页 |
3.11.2 轧余率对织物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3.11.3 焙烘温度对织物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3.11.4 焙烘时间对织物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69-71页 |
3.11.5 耐洗性测试 | 第71页 |
3.11.6 聚氨酯与硅油的复配使用效果 | 第71-73页 |
4 结论 | 第73-77页 |
4.1 本论文所得结论 | 第73-74页 |
4.1.1 自制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工艺及参数 | 第73-74页 |
4.1.2 聚氨酯乳液浸轧法的应用工艺 | 第74页 |
4.1.3 最佳聚氨酯的确定 | 第74页 |
4.1.4 产物结构确定 | 第74页 |
4.1.5 聚氨酯应用性能评价 | 第74页 |
4.2 本文创新点 | 第74页 |
4.3 本文不足处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