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用户网络捐款行为实证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13-16页 |
(二) 理论背景 | 第16-18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0页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5-41页 |
一、理性行为理论 | 第25-28页 |
(一) 变量解释 | 第26页 |
(二) 模型适用性研究 | 第26-27页 |
(三) 新变量引入 | 第27-28页 |
二、计划行为理论 | 第28-32页 |
(一) 理论内涵 | 第29-30页 |
(二) 应用范围 | 第30页 |
(三) 变量分析 | 第30-32页 |
(四) 我国计划行为理论的应用 | 第32页 |
三、社会认同理论 | 第32-33页 |
四、微信用户使用行为研究 | 第33-35页 |
(一) 微信用户使用行为概述 | 第33-34页 |
(二) 微信用户具体行为研究 | 第34-35页 |
五、个人捐款行为研究 | 第35-36页 |
六、网络捐款行为研究 | 第36-41页 |
(一) 网络捐款现状研究 | 第36-37页 |
(二) 网络捐款运营机制研究 | 第37-38页 |
(三) 网络捐款参与主体研究 | 第38-39页 |
(四) 网络捐款拓展研究 | 第39页 |
(五) 总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41-51页 |
一、模型构建 | 第41-48页 |
(一) 态度 | 第41-44页 |
(二) 主观规范 | 第44-46页 |
(三) 知觉行为控制 | 第46-47页 |
(四) 其他变量 | 第47-48页 |
二、模型假设与变量定义归纳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 第51-67页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51页 |
二、问卷设计 | 第51-58页 |
三、问卷前测 | 第58-67页 |
(一)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59-63页 |
(二) 信度分析 | 第63-67页 |
第五章 正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 第67-77页 |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67-71页 |
(一)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第67-69页 |
(二) 变量的描述性特征 | 第69-71页 |
二、信效度分析 | 第71-77页 |
(一) 信度分析 | 第71-72页 |
(二) 因子分析 | 第72-77页 |
第六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 第77-97页 |
一、相关分析 | 第77-79页 |
(一) 影响态度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77-78页 |
(二) 影响主观规范各变量相关分析 | 第78页 |
(三) 影响捐款意向各变量相关分析 | 第78-79页 |
二、假设检验 | 第79-97页 |
(一) 路径分析 | 第79-87页 |
(二) 方差分析 | 第87-90页 |
(三) 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四) 研究结果讨论 | 第91-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5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97页 |
二、实践启示 | 第97-101页 |
(一) 就募捐者求助而言 | 第97-99页 |
(二) 就募捐参与者而言 | 第99页 |
(三) 就社会而言 | 第99-101页 |
三、本文的理论启示 | 第101-102页 |
四、本文的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102-105页 |
(一) 研究不足 | 第102页 |
(二)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02-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附录 | 第113-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