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生物滴滤法净化恶臭及VOCs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8-38页
    1.1 概述第18页
    1.2 恶臭及VOCs的来源及危害第18-19页
    1.3 恶臭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标准第19-20页
    1.4 恶臭及VOCs的主要控制技术第20-28页
        1.4.1 物理法第22-23页
        1.4.2 化学法第23-24页
        1.4.3 离子法第24页
        1.4.4 生物法第24-28页
    1.5 生物法净化恶臭及VOCs废气的研究现状第28-33页
        1.5.1 生物法净化废气的工艺研究第28-29页
        1.5.2 生物塔填料的研究第29-30页
        1.5.3 降解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第30-31页
        1.5.4 目标污染物的研究第31-32页
        1.5.5 生物塔内微生物群落研究第32页
        1.5.6 工业应用的研究现状第32-33页
    1.6 生物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33页
    1.7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33-38页
        1.7.1 生物法工程应用基础数据的收集第33-34页
        1.7.2 工况条件下治理化纤恶臭及VOCs的最佳生物方法研究第34页
        1.7.3 生物滴滤塔净化VOCs性能的强化研究第34页
        1.7.4 中试规模的生物滴滤塔净化恶臭及VOCs的性能研究第34-35页
        1.7.5 技术路线第35-38页
第2章 化纤污水处理厂恶臭及VOCs污染现状研究第38-50页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2.1.1 实验设备与仪器第38页
        2.1.2 样品的采集方法第38-39页
        2.1.3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第39-40页
        2.1.4 硫化氢及氨气的测定方法第40页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0-49页
        2.2.1 化纤污水处理厂工艺第40-42页
        2.2.2 化纤污水处理厂废气成分分析第42-48页
        2.2.3 生物法治理化纤污水处理厂废气的问题分析第48-49页
    2.3 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典型生物降解法净化化纤废气性能比较研究第50-74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0-55页
        3.1.1 实验工艺流程第50页
        3.1.2 现场管路布置第50-52页
        3.1.3 实验装置第52-53页
        3.1.4 温湿度及压损的测定方法第53页
        3.1.5 生物相的形态观察方法第53-54页
        3.1.6 生物塔性能评价指标第54-55页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5-72页
        3.2.1 三台生物塔净化化纤废气效率研究第55-67页
        3.2.2 三台生物塔内微生物形态功能研究第67-68页
        3.2.3 三台生物塔压损变化研究第68-69页
        3.2.4 三台生物塔内部温度与环境温度关系研究第69-70页
        3.2.5 三台生物塔内部湿度与环境湿度关系研究第70-71页
        3.2.6 生物滴滤塔营养液pH值变化研究第71-72页
    3.3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4章 表面活性剂强化生物滴滤塔处理甲苯废气的研究第74-102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4-79页
        4.1.1 实验装置第74-75页
        4.1.2 菌源、填料与营养液第75-76页
        4.1.3 实验方法第76-79页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9-99页
        4.2.1 表面活性剂对甲苯亨利系数的影响第79-82页
        4.2.2 表面活性剂对未挂膜滴滤塔净化甲苯性能的影响第82-86页
        4.2.3 表面活性剂对生物滴滤塔净化甲苯性能的影响第86-97页
        4.2.4 表面活性剂对生物滴滤塔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第97-99页
    4.3 本章小结第99-102页
第5章 活性炭纤维填料对生物滴滤塔性能影响的研究第102-118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02-105页
        5.1.1 实验装置第102-103页
        5.1.2 菌源、填料与营养液第103-104页
        5.1.3 实验方法第104-105页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5-115页
        5.2.1 活性炭纤维对生物滴滤塔挂膜启动的影响研究第105-107页
        5.2.2 活性炭纤维对生物滴滤塔降解nBM性能的影响研究第107-110页
        5.2.3 活性炭纤维填料对生物滴滤塔内压损及生物量的影响第110-112页
        5.2.4 反冲洗对生物滴滤塔压损及性能的影响研究第112-113页
        5.2.5 混合填料对生物滴滤塔降解nBM的性能影响研究第113-115页
    5.3 小结第115-118页
第6章 中试生物滴滤塔净化化纤废气性能的研究第118-142页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18-124页
        6.1.1 实验装置第118-120页
        6.1.2 菌源、填料及营养液第120-121页
        6.1.3 生物群落分析第121-123页
        6.1.4 中试生物滴滤塔的挂膜启动第123-124页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24-139页
        6.2.1 中试生物滴滤塔净化化纤废气性能研究第124-130页
        6.2.2 EBRT对中试生物滴滤塔净化化纤废气性能的影响第130-133页
        6.2.3 生物滴滤塔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的重新启动研究第133-137页
        6.2.4 不同流动模式对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第137-139页
        6.2.5 营养液pH值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第139页
    6.3 小结第139-142页
第7章 微生物降解VOCs废气的机理研究第142-148页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42-143页
        7.1.1 菌种的筛选及鉴定第142页
        7.1.2 菌种广谱性试验研究方法第142页
        7.1.3 nBM中间产物的检测第142-143页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43-147页
        7.2.1 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广谱性研究第143-144页
        7.2.2 微生物降解nBM机理初探第144-145页
        7.2.3 生物滴滤塔降解不同VOCs的模型的建立第145-147页
    7.3 小结第147-148页
结论第148-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0-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JFL15抗菌物质的纯化鉴定及其生物合成途径解析
下一篇:基于热经济性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的车用有机朗肯循环性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