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光纤光栅温度/应变复合传感理论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光纤光栅的研究进展第9-16页
        1.2.1 光纤光栅写入工艺与技术进展第9-12页
        1.2.2 光纤光栅温度/应变复合传感技术研究进展第12-16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组织结构第16-18页
第二章 光纤光栅温度/应变传感理论基础第18-40页
    2.1 光纤光栅分析方法与模型第18-22页
        2.1.1 耦合模理论第18-19页
        2.1.2 单模光纤光栅耦合模分析模型第19-21页
        2.1.3 非均匀光纤光栅传输矩阵分析方法第21-22页
    2.2 均匀光纤光栅特性分析第22-32页
        2.2.1 均匀FBG反射谱与透射谱分析第22-24页
        2.2.2 均匀FBG带宽与旁瓣分析第24-28页
        2.2.3 均匀FBG时延特性分析第28-32页
    2.3 非均匀光纤光栅特性分析第32-35页
        2.3.1 啁啾光纤光栅第32-33页
        2.3.2 切趾光纤光栅第33-35页
    2.4 光纤光栅传感模型第35-38页
        2.4.1 温度传感模型第35-36页
        2.4.2 应变传感模型第36-37页
        2.4.3 温度/应变交叉敏感机理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光纤光栅温度/应变复合传感器方案与优化设计第40-50页
    3.1 基于主旁瓣边缘时延变化的温度/应变复合传感方案第40-42页
        3.1.1 温度/应变复合传感机理第40-41页
        3.1.2 仿真程序编制第41-42页
    3.2 均匀FBG温度/应变复合传感仿真分析第42-45页
    3.3 均匀FBG温度/应变复合传感优化设计第45-48页
        3.3.1 光纤光栅长度对温度/应变敏感系数的影响第45-47页
        3.3.2 光纤光栅有效折射率变化量对温度/应变敏感系数的影响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光纤光栅制备平台的研制第50-60页
    4.1 光纤光栅刻写平台第50-51页
    4.2 紫外光源第51-53页
    4.3 刻写平台光路第53-55页
        4.3.1 紫外激光光路模块第53-54页
        4.3.2 相位掩模板调节模块第54-55页
        4.3.3 光纤夹持模块第55页
    4.4 光纤光栅刻写设备第55-58页
        4.4.1 相位掩模板第55-56页
        4.4.2 光纤光栅成栅监测系统第56-57页
        4.4.3 光纤光栅退火系统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光纤光栅温度/应变传感器实验研究第60-70页
    5.1 基于相位掩模法的FBG制备工艺第60-63页
        5.1.1 实验步骤第60页
        5.1.2 均匀光纤光栅的制备第60-61页
        5.1.3 啁啾光纤光栅的制备第61-62页
        5.1.4 切趾光纤光栅的制备第62-63页
    5.2 制备条件对FBG的影响第63-66页
        5.2.1 激光脉冲对FBG的影响第63-64页
        5.2.2 预置应变对光纤光栅的影响第64-65页
        5.2.3 退火对光栅的影响第65-66页
    5.3 温度、应变对FBG光谱的影响第66-68页
        5.3.1 温度对FBG光谱的影响第66-67页
        5.3.2 应变对FBG光谱的影响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0-72页
    6.1 总结第70-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8页
作者简介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道路移动机械柴油机氮氧化物后处理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翅片管式气-液换热器传热强化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