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植物叶面颗粒物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叶面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及机理 | 第12-13页 |
1.2.2 叶面颗粒物主要污染物 | 第13-14页 |
1.3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水溶性无机离子来源及性质 | 第14页 |
1.3.2 水溶性无机离子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 | 第14-16页 |
1.3.3 植物叶片吸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3.4 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检测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方法 | 第20-28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页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0-24页 |
2.2.1 采样时间及采样点设置 | 第20-24页 |
2.2.2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4页 |
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2.3.1 离子色谱条件 | 第24-25页 |
2.3.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25页 |
2.3.3 质量控制方法 | 第25-26页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6-28页 |
2.4.1 N/S特征比值法 | 第26页 |
2.4.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6页 |
2.4.3 叶蜡、比叶面积和气孔密度计算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45页 |
3.1 植物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8-32页 |
3.1.1 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总含量的空间分布 | 第28-29页 |
3.1.2 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阴离子含量的空间分布 | 第29-30页 |
3.1.3 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阳离子含量的空间分布 | 第30-31页 |
3.1.4 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3.1.5 小结 | 第32页 |
3.2 植物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变化 | 第32-36页 |
3.2.1 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总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32-33页 |
3.2.2 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阴离子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33-34页 |
3.2.3 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阳离子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34-35页 |
3.2.4 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3.2.5 小结 | 第36页 |
3.3 不同种类植物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分布特征 | 第36-41页 |
3.3.1 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总含量的种间差异 | 第36-37页 |
3.3.2 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阴离子含量的种间差异 | 第37-38页 |
3.3.3 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阳离子含量的种间差异 | 第38页 |
3.3.4 叶面微特征与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41页 |
3.3.5 小结 | 第41页 |
3.4 南京市植物叶面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源解析 | 第41-45页 |
3.4.1 NO_3~-/SO_4~(2-)特征比值法 | 第41-42页 |
3.4.2 主成分分析 | 第42-43页 |
3.4.3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8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4.2 创新点和不足 | 第46页 |
4.3 研究展望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