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甲藻的进化地位 | 第12-14页 |
1.2 甲藻的生态意义 | 第14-16页 |
1.2.1 有害藻类水华 | 第14-15页 |
1.2.2 珊瑚白化 | 第15-16页 |
1.3 生物信息学在甲藻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22页 |
1.3.1 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16-17页 |
1.3.2 高通量技术的应用 | 第17-21页 |
1.3.3 生物信息学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22-24页 |
第2章 以宏条形码技术研究南中国海虫黄藻的遗传多样性 | 第24-55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4-28页 |
2.1.1 虫黄藻复杂的遗传多样性 | 第24-25页 |
2.1.2 虫黄藻遗传多样性对珊瑚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5-28页 |
2.1.3 研究目的与可行性分析 | 第2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8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28-31页 |
2.2.2 样本采集与实验操作 | 第31-34页 |
2.2.3 设计分类信息注释流程 | 第34-36页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6-38页 |
2.3 结果 | 第38-49页 |
2.3.1 数据清洗与物种信息注释 | 第38-41页 |
2.3.2 基于Clade级别的南中国海虫黄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43页 |
2.3.3 基于OTU的南中国海虫黄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49页 |
2.4 讨论 | 第49-53页 |
2.4.1 宏条形码测序技术在虫黄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第49-51页 |
2.4.2 南中国海的虫黄藻遗传多样性 | 第51-53页 |
2.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类菌孢素氨基酸合成基因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 | 第55-77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5-61页 |
3.1.1 紫外辐射与水生生态系统 | 第55页 |
3.1.2 类菌孢素氨基酸的结构与功能 | 第55-57页 |
3.1.3 类菌孢素氨基酸的分布 | 第57-58页 |
3.1.4 类菌孢素氨基酸合成的基因基础相关研究进展 | 第58-61页 |
3.1.5 研究目的 | 第6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61-63页 |
3.2.1 数据集组成 | 第61-62页 |
3.2.2 DDGS基因簇鉴定以及EEVS基因鉴定 | 第62-63页 |
3.2.3 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63页 |
3.3 结果 | 第63-74页 |
3.3.1 DDGS和EEVS基因的鉴定 | 第63-64页 |
3.3.2 DDGS基因的分布 | 第64-71页 |
3.3.3 DDGS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71-74页 |
3.4 讨论 | 第74-76页 |
3.4.1 DDGS基因与内共生 | 第74-75页 |
3.4.2 珊瑚与虫黄藻的类菌孢素氨基酸合成能力 | 第75-76页 |
3.5 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结语 | 第77-79页 |
4.1 主要结果与创新点 | 第77-78页 |
4.2 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