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8页 |
(二)创新点 | 第1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高校参与扶贫工作概述 | 第20-26页 |
一、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一)体制改革推动减贫阶段 | 第20页 |
(二)专项扶贫全面实施阶段 | 第20页 |
(三)扶贫攻坚阶段 | 第20-21页 |
(四)扶贫工作综合推进阶段 | 第21页 |
(五)新时期精准扶贫攻坚阶段 | 第21-22页 |
二、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意义 | 第22-23页 |
(一)国家层面 | 第22页 |
(二)地方层面 | 第22页 |
(三)学校层面 | 第22-23页 |
三、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 | 第23页 |
四、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模式 | 第23-26页 |
(一)三支一扶 | 第24页 |
(二)大学生村官 | 第24页 |
(三)校地、校企双向服务 | 第24页 |
(四)高校、政府、企业、贫困户相互协作 | 第24-26页 |
第二章 Z大学帮扶武陵山区的实践 | 第26-41页 |
一、武陵山区贫困现状概述 | 第26-29页 |
(一)武陵山区基本概况 | 第26-27页 |
(二)武陵山区扶贫历程 | 第27-28页 |
(三)武陵山区的贫困现状 | 第28-29页 |
二、Z大学帮扶武陵山区实践 | 第29-39页 |
(一)“1211”精准扶贫工作模式 | 第29-34页 |
(二)科研中心建设 | 第34-35页 |
(三)地方项目设计 | 第35页 |
(四)应用平台设计 | 第35-36页 |
(五)品牌项目建设 | 第36-37页 |
(六)智库建设 | 第37-38页 |
(七)地方规划设计 | 第38-39页 |
(八)校地合作共赢 | 第39页 |
三、Z大学积极与参与湖北省“三万”活动和“616”工程 | 第39-41页 |
(一)参与湖北省“三万”活动 | 第39-40页 |
(二)参与“616”工程 | 第40-41页 |
第三章 Z大学参与精准扶贫的成效与经验 | 第41-44页 |
一、主要成效 | 第41-42页 |
(一)推动帮扶地方经济发展 | 第41页 |
(二)扩大学校影响力 | 第41-42页 |
(三)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 第42页 |
二、主要经验 | 第42-44页 |
(一)学校重视是关键 | 第42页 |
(二)重视联络员作用 | 第42-43页 |
(三)加强与地方联系 | 第43页 |
(四)发挥学校自身优势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难点与路径优化 | 第44-49页 |
一、Z大学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 | 第44页 |
二、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难点 | 第44-47页 |
(一)难以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 第44-45页 |
(二)科研优势难以转化为减贫资源 | 第45页 |
(三)权力支配缺乏协调 | 第45-46页 |
(四)高校可自由支配的资金较少 | 第46页 |
(五)扶贫工作缺乏延续性和协同性 | 第46-47页 |
三、高校参与精准扶贫路径优化 | 第47-49页 |
(一)精准扶贫到户 | 第47页 |
(二)校地加强协作 | 第47页 |
(三)学校适度放权 | 第47页 |
(四)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 第47-48页 |
(五)建立校际协同机制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