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荧光传感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第12-18页
        1.2.1 共轭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第12-15页
            1.2.1.1 Suzuki偶联第13页
            1.2.1.2 Heck偶联第13页
            1.2.1.3 Sonogashira偶联第13-14页
            1.2.1.4 Wessling反应第14页
            1.2.1.5 FeCl_3氧化的聚合反应第14-15页
            1.2.1.6 Wittig-Horner反应第15页
        1.2.2 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第15-18页
            1.2.2.1 纳米沉淀法第16-17页
            1.2.2.2 微乳液法第17页
            1.2.2.3 自组装法第17-18页
    1.3 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最新研究进展第18-22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22-25页
        1.4.1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22页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第22-23页
        1.4.3 论文研究的创新性第23-25页
第2章 侧链为不同链长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第25-49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实验部分第25-41页
        2.2.1 试剂和药品第25-29页
        2.2.4 重要的合成反应提纯方法第29-31页
            2.2.4.1 重结晶第29-30页
            2.2.4.2 柱层层析第30页
            2.2.4.3 逐级沉降第30-31页
        2.2.5 中间体及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31-40页
            2.2.5.1 1,4’-二(乙基己基)苯的合成第31页
            2.2.5.2 1,4’-二(溴甲基)-2,5’-二(乙基己基)苯的合成第31-32页
            2.2.5.3 四乙基(2,5’-二(乙基己基)-1,4’-亚苯基)二(亚甲基)二磷酸酯的合成第32页
            2.2.5.4 9-乙基咔唑化合物的合成第32-33页
            2.2.5.5 9-乙基-3,6’-二甲酰基-咔唑的合成第33页
            2.2.5.6 荧光共轭聚合物Ⅰ(CPsⅠ)的合成第33-34页
            2.2.5.7 N-正丁基咔唑化合物的合成第34页
            2.2.5.8 N-正丁基-3,6’-二甲酰基-咔唑的合成第34-35页
            2.2.5.9 荧光共轭聚合物Ⅱ(CPsⅡ)的合成第35页
            2.2.5.10 N-辛基咔唑化合物的合成第35-36页
            2.2.5.11 N-正辛基-3,6’-二甲酰基-咔唑的合成第36页
            2.2.5.12 荧光共轭聚合物Ⅲ(CPsⅢ)的合成第36-37页
            2.2.5.13 N-十六烷基咔唑化合物的合成第37页
            2.2.5.14 N-十六烷基-3,6’-二甲酰基-咔唑的合成第37-38页
            2.2.5.15 荧光共轭聚合物Ⅳ(CPsⅣ)的合成第38页
            2.2.5.16 4,4’-二甲酰基三苯胺的合成第38-39页
            2.2.5.17 荧光共轭聚合物Ⅴ(CPsⅤ)的合成第39页
            2.2.5.18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PSMA)的合成第39-40页
        2.2.6 荧光共轭聚合物的表征第40-41页
    2.3 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功能化修饰及表征第41-47页
        2.3.1 CPNsⅠ的制备、功能化修饰及表征第41-42页
        2.3.2 CPNsⅡ的制备、功能化修饰及表征第42-43页
        2.3.3 CPNsⅢ的制备、功能化修饰及表征第43-44页
        2.3.4 CPNsⅣ的制备、功能化修饰及表征第44-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3章 侧链为不同链长的共轭聚合物的荧光性质及其制备的纳米粒子的荧光传感性能第49-71页
    3.1 引言第49-50页
        3.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49-50页
        3.1.2 荧光发射光谱第50页
    3.2 常规实验方法第50-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69页
        3.3.1 共轭聚合物Ⅰ-Ⅳ及其纳米粒子的基本光物理性质第51-54页
        3.3.2 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对金属离子选择性的研究第54-59页
        3.3.3 四种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对Fe~(3+)的敏感性研究第59-61页
        3.3.4 四种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对Fe~(3+)识别的检测极限第61-62页
        3.3.5 CPNsⅠ与Fe~(3+)相互作用研究及裸眼观测第62-65页
        3.3.6 CPNsⅡ与Fe~(3+)相互作用研究及裸眼观测第65-66页
        3.3.7 CPNsⅢ与Fe~(3+)相互作用研究及裸眼观测第66-68页
        3.3.8 CPNsⅣ与Fe~(3+)相互作用研究及裸眼观测第68-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4章 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在不同PH值环境下的光谱变化第71-77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常规实验方法第7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1-76页
        4.3.1 在不同pH环境下CPNsⅠ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变化第71-73页
        4.3.2 在不同pH环境下CPNsⅡ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变化第73-74页
        4.3.3 在不同pH环境下CPNsⅢ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变化第74-75页
        4.3.4 在不同pH环境下CPNsⅣ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变化第75-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7-79页
    5.1 全文总结第77-78页
    5.2 论文的不足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7页
附录 化合物的合成表征谱图第87-95页
致谢第95-96页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冀中能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与优化研究
下一篇:澜沧县勐根村旅游扶贫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