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基于条目反应理论SEM的FGIDs证素辨证诊断模型的方法学研究

摘要第3-11页
Abstract第11-23页
引言第27-29页
第一部分 理论模型及临床调查第29-68页
    第一章 中医辨证诊断的文献研究第29-34页
        1.1 古代医家对中医临床诊断的概括第29页
        1.2 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是近代医家的基本共识第29-30页
        1.3 上世纪50年代正式提倡“辨证论治”第30页
        1.4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第30-32页
        1.5 证素第32-33页
        1.6 小结第33-34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34-40页
        2.1 研究目的第34页
        2.2 成立项目工作组第34页
        2.3 预设项目的核心和基本特征第34页
        2.4 研究方案第34-36页
        2.5 研制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辨证诊断调查表第36页
        2.6 临床病例收集第36-39页
        2.7 统计学方法第39页
        2.8 技术路线图第39-40页
    第三章 结果第40-60页
        3.1 概念框架第40页
        3.2 条目库的构建第40-43页
        3.3 条目库的定性优化第43-45页
        3.4 确定证素第45页
        3.5 制成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诊断规则调查表第45页
        3.6 样本量第45页
        3.7 临床病例基本资料第45-60页
    第四章 讨论第60-68页
        4.1 概念框架第60页
        4.2 来源第60-61页
        4.3 条目库的构建第61页
        4.4 中医证型及条目库的筛选及定性优化第61-62页
        4.5 证素第62-63页
        4.6 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辨证诊断规则调查表第63页
        4.7 样本量不足的问题第63页
        4.8 临床资料的基本信息第63-66页
        4.9 病例收集指导教授情况第66页
        4.10 不足与展望第66-68页
第二部分 诊断模型的探索第68-94页
    第一章 诊断模型方法学的文献研究第68-72页
        2.1 条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第68-69页
        2.2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第69-70页
        2.3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第70页
        2.4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第70-71页
        2.5 小结第71-72页
    第二章 建立诊断模型的统计学方法第72-75页
        2.1 条目筛选第72页
        2.2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72-73页
        2.3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第73页
        2.4 多维条目反应理论(MIRT)第73页
        2.5 多维区分度指标(Multidimensional discrimination, MDISC)第73-74页
        2.6 技术路线图第74-75页
    第三章 结果第75-87页
        3.1 条目筛选第75-76页
        3.2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第76页
        3.3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第76-79页
        3.4 多维条目反应理论分析(MIRT)第79-80页
        3.5 多维区分度指标(MDISC)第80-87页
    第四章 讨论第87-94页
        4.1 条目筛选第87-88页
        4.2 模型的建立、优化与结果解释第88-92页
        4.3 模型的评价第92-93页
        4.4 不足第93-94页
第三部分 诊断模型的确立及验证第94-109页
    第一章 诊断模型的确立第94-102页
        1.1 确立诊断模型第94页
        1.2 建立诊断模型的方法第94-102页
    第二章 临床病例的收集第102-104页
        2.1 研究设计第102页
        2.2 研究时间第102页
        2.3 研究对象第102页
        2.4 研制量表第102页
        2.5 结果第102-104页
    第三章 诊断模型的验证第104-107页
        3.1 Logistic回归分析第104页
        3.2 绘制ROC曲线第104-107页
    第四章 讨论第107-109页
        4.1 模型的确立第107页
        4.2 病例收集第107页
        4.3 模型验证第107-108页
        4.4 不足与展望第108-109页
结语第109-111页
    1 研究意义第109页
    2 研究结果第109页
    3 创新性第109页
    4 难点第109-110页
    5 不足第110页
    6 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9页
附录第119-228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228-229页
致谢第229-230页
统计学审核证明第230页

论文共2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脑—肠轴功能探讨四磨汤治疗功能性便秘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QTL鉴定与qFS21精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