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8-19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5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28页 |
1.5.1 空间句法理论综述 | 第21-23页 |
1.5.2 旧城街巷空间更新理论综述 | 第23-28页 |
第2章 旧城街巷空间特征及其更新方式 | 第28-36页 |
2.1 旧城街巷空间特征 | 第28-33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2.1.2 旧城街巷空间体系特征 | 第29-31页 |
2.1.3 旧城街巷构成界面特征 | 第31-32页 |
2.1.4 旧城街巷功能特征 | 第32-33页 |
2.2 旧城街巷更新的目的及方法 | 第33-34页 |
2.2.1 旧城街巷更新目的 | 第33-34页 |
2.2.2 旧城街巷更新操作方法 | 第34页 |
2.3 当前旧城街巷更新现状 | 第34-36页 |
第3章 空间句法理论研究 | 第36-44页 |
3.1 实体空间结构的句法转换 | 第36-39页 |
3.1.1 凸空间(ConvexSpace) | 第36-37页 |
3.1.2 拓扑学意义上的空间关系 | 第37-38页 |
3.1.3 深度值与整合度 | 第38-39页 |
3.2 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析理论 | 第39-41页 |
3.2.1 空间的轴线化 | 第39-40页 |
3.2.2 轴线整合度与散点图 | 第40-41页 |
3.2.3 选择度 | 第41页 |
3.3 空间网格化与视线分析理论 | 第41-43页 |
3.3.1 视线深度与网格化 | 第41-42页 |
3.3.2 空间边界的限定效果 | 第42-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空间句法在旧城整体街巷网络更新中的应用——台中与长沙两市的对比研究 | 第44-69页 |
4.1 空间变迁的自组织和他组织机制 | 第44-45页 |
4.2 研究步骤 | 第45页 |
4.3 台中市旧城街巷轴线网络研究 | 第45-58页 |
4.3.1 旧城空间演化和现状描述 | 第45-50页 |
4.3.2 台中旧城区空间结构的句法表达 | 第50-56页 |
4.3.3 更新设计策略 | 第56-58页 |
4.4 长沙市旧城街巷空间轴线网络研究 | 第58-67页 |
4.4.1 旧城空间演化和现状描述 | 第58-62页 |
4.4.2 旧城空间结构的句法表达 | 第62-65页 |
4.4.3 更新设计策略 | 第65-67页 |
4.5 小结:空间句法在两市旧城空间网络分析中的应用差异性 | 第67-69页 |
第5章 空间句法在旧城街巷空间细部更新中的应用——以宜兰县礁溪地区为例 | 第69-79页 |
5.1 礁溪旧城街巷空间概况 | 第69页 |
5.2 研究步骤 | 第69-70页 |
5.3 句法模型构建和复查 | 第70-71页 |
5.4 数据采集及空间视线分析 | 第71-76页 |
5.4.1 数据采集范围选取 | 第71-73页 |
5.4.2 现状分析 | 第73-74页 |
5.4.3 解决策略 | 第74-76页 |
5.5 小结:空间句法在旧城街巷更新中的应用方式归纳 | 第76-79页 |
5.5.1 空间句法与城市研究 | 第76-77页 |
5.5.2 空间句法参数意义归纳 | 第77页 |
5.5.3 空间句法的应用方式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7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87-88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设计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