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隆回县虎形山乡崇木凼村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18页
        1.3.1 国外研究概述第16页
        1.3.2 国内研究概述第16-17页
        1.3.3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页
        1.4.1 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第18页
        1.4.2 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第18页
        1.4.3 选取崇木凼村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实例应用第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1 文献调查法第19页
        1.5.2 实地调研法第19页
        1.5.3 定性和定量结合方法第19页
        1.5.4 层次分析法第19页
        1.5.5 实例验证法第19页
    1.6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9-22页
        1.6.1 研究思路第19-21页
        1.6.2 研究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2章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和评价模型的建立第22-33页
    2.1 基本概念第22-23页
        2.1.1 土地评价第22页
        2.1.2 土地适宜性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第22页
        2.1.3 耕地适宜性及耕地适宜性评价第22页
        2.1.4 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第22页
        2.1.5 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第22-23页
    2.2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第23页
    2.3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第23-26页
        2.3.1 土地适宜性评级体系的建立第24页
        2.3.2 划分评价单元第24-26页
    2.4 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第26-27页
    2.5 权重的确定方法第27-31页
        2.5.1 明确评价目的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第28-29页
        2.5.2 构造两两比较矩阵第29-30页
        2.5.3 计算单排序并做一致性检验第30-31页
        2.5.4 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第31页
    2.6 确定因子的标准值第31-32页
    2.7 评价模型的建立第32-33页
第3章 崇木凼村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构第33-54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33-38页
        3.1.1 地理区位第34-36页
        3.1.2 基础数据的搜集和提取第36-38页
    3.2 评价单元的确定第38-39页
        3.2.1 耕地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第38-39页
        3.2.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第39页
        3.2.3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第39页
    3.3 评价因子的选取第39-45页
        3.3.1 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的选取第40-41页
        3.3.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的选取第41-43页
        3.3.3 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的选取第43-45页
    3.4 确定权重值第45-53页
        3.4.1 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第45-47页
        3.4.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第47-50页
        3.4.3 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第50-53页
    3.5 崇木凼村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第53-54页
        3.5.1 耕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第53页
        3.5.2 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第53页
        3.5.3 土地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第53-54页
第4章 崇木凼村土地适宜性评级的技术方法和评价结果分析第54-80页
    4.1 评价因子的等级划分第54-59页
        4.1.1 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等级划分第54-56页
        4.1.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等级划分第56-58页
        4.1.3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等级划分第58-59页
    4.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的GIS分析、处理第59-68页
        4.2.1 DEM分析数据第59-65页
        4.2.2 BUFFER分析数据第65-67页
        4.2.3 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数据第67-68页
    4.3 评价因子GIS数据库的建立第68-69页
        4.3.1 评价因子空间图形数据库的建立第68-69页
        4.3.2 评价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的建立第69页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第69-76页
        4.4.1 崇木凼村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第69-71页
        4.4.2 崇木凼村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第71-74页
        4.4.3 崇木凼村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第74-76页
    4.5 评价结果应用第76-80页
        4.5.1 基于评价结果的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第76-78页
        4.5.2 土地利用分区管制制定第78-80页
结论第80-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学术会议)第87-88页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第88-89页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践项目)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沙市路面径流污染特征及处治措施研究
下一篇:湖泊沉积物氨基酸特征及环境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