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宾馆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政治经济背景 | 第15页 |
1.1.2 社会文化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1.2.1 国宾馆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2.2 地域性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3.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21-23页 |
第2章 当代国宾馆及其地域性概述 | 第23-36页 |
2.1 当代国宾馆的发展概况与类型特征 | 第23-31页 |
2.1.1 当代国宾馆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2.1.2 当代国宾馆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 第25页 |
2.1.3 国宾馆的基本功能组成 | 第25-29页 |
2.1.4 国宾馆的基本特征 | 第29-31页 |
2.2 地域性的相关概述 | 第31-33页 |
2.2.1 地域主义的发展概述 | 第31-32页 |
2.2.2 建筑地域性表达 | 第32-33页 |
2.3 国宾馆地域性设计思想 | 第33-36页 |
2.3.1 国宾馆地域性设计的特殊性 | 第33-35页 |
2.3.2 国宾馆地域性设计的意义 | 第35-36页 |
第3章 当代国宾馆地域性实践案例分析 | 第36-50页 |
3.1 当代中国地域建筑理论思想 | 第36页 |
3.2 当代国宾馆地域性表达实践分析 | 第36-46页 |
3.2.1 江南地区杭州西子湖国宾馆 | 第36-39页 |
3.2.2 岭南地区深圳麒麟山庄国宾馆 | 第39-41页 |
3.2.3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之芳菲苑 | 第41-44页 |
3.2.4 山东济南南郊国宾馆1号楼 | 第44-46页 |
3.3 当代国宾馆地域性设计现状分析 | 第46-48页 |
3.3.1 我国当代国宾馆建筑的现状分析 | 第46-47页 |
3.3.2 日本当代国宾馆设计带来的启示 | 第47-48页 |
3.4 国宾馆设计应体现的当代价值 | 第48-50页 |
第4章 当代国宾馆地域性设计的表达 | 第50-63页 |
4.1 当代国宾馆地域性表达的意义 | 第50页 |
4.2 当代国宾馆地域性表达的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4.2.1 地域性设计的自然因素 | 第50-51页 |
4.2.2 地域性设计的文化因素 | 第51-52页 |
4.2.3 地域性设计的技术因素 | 第52页 |
4.3 当代国宾馆地域性表达的方法研究 | 第52-63页 |
4.3.1 地域场所营造 | 第52-57页 |
4.3.2 地域文化表达 | 第57-59页 |
4.3.3 地域技术运用 | 第59-63页 |
第5章 湖南省国宾馆建筑地域性设计实践 | 第63-71页 |
5.1 湖湘地区的地域性特征 | 第63-65页 |
5.1.1 湖湘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 第63页 |
5.1.2 湖湘地区的人文条件 | 第63-64页 |
5.1.3 湖湘文化特征 | 第64-65页 |
5.2 湖南省国宾馆地域性设计方法实践 | 第65-71页 |
5.2.1 设计原则和目标 | 第65-66页 |
5.2.2 功能类型分析 | 第66页 |
5.2.3 整体布局 | 第66-68页 |
5.2.4 建筑造型的设计 | 第68-69页 |
5.2.5 室内空间设计的表达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 第78-79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