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负荷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负荷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含电动汽车的微电网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6-18页 |
2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负荷建模 | 第18-3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负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3页 |
2.2.1 电动汽车类型及充电方式 | 第18-19页 |
2.2.2 用户行为习惯 | 第19-21页 |
2.2.3 电池容量 | 第21-22页 |
2.2.4 充电设施数量及空间分布 | 第22页 |
2.2.5 天气环境 | 第22-23页 |
2.2.6 电动汽车保有量 | 第23页 |
2.3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计算 | 第23-25页 |
2.3.1 蒙特卡洛模拟法 | 第23页 |
2.3.2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计算步骤 | 第23-25页 |
2.4 算例分析 | 第25-30页 |
2.4.1 电池容量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25-27页 |
2.4.2 电动汽车接入规模对充电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3 电动汽车充电功率对充电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基于优化运行的离网型微电网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负荷建模 | 第32-5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离网型微电网主要组成单元数学模型 | 第32-34页 |
3.2.1 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 第32-33页 |
3.2.2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 | 第33页 |
3.2.3 柴油发电系统模型 | 第33-34页 |
3.3 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模型 | 第34-38页 |
3.3.1 电动汽车响应调度等级 | 第34页 |
3.3.2 电动汽车可调度时段 | 第34-37页 |
3.3.3 电动汽车可调度荷电状态量 | 第37页 |
3.3.4 电动汽车可调度功率 | 第37-38页 |
3.4 基于优化运行的离网型微电网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负荷模型 | 第38-41页 |
3.4.1 目标函数 | 第38-39页 |
3.4.2 约束条件 | 第39-40页 |
3.4.3 模型求解 | 第40-41页 |
3.5 算例分析 | 第41-50页 |
3.5.1 风光接入比例对电动汽车时序优化负荷的影响分析 | 第43-46页 |
3.5.2 风光容量配比对电动汽车时序优化负荷的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3.5.3 电动汽车渗透率对电动汽车时序优化负荷的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3.5.4 电动汽车备用行驶荷电状态量对电动汽车时序优化负荷的影响分析 | 第48-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考虑电动汽车无序、有序充电负荷模型的离网型微电网短时可靠性评估 | 第52-72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微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 | 第52-53页 |
4.3 电动汽车采用无序充电负荷模型下的离网型微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 | 第53-57页 |
4.4 电动汽车采用有序充放电负荷模型下的离网型微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 | 第57-64页 |
4.4.1 电动汽车时序负荷优化模型中假设风、光、柴机组故障转移已知 | 第57-62页 |
(1)考虑设备故障的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和风光协调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57-59页 |
(2)考虑时序特性的离网型微电网可靠性评估 | 第59-62页 |
4.4.2 电动汽车时序负荷优化模型中假设风、光、柴机组故障转移未知 | 第62-64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64-69页 |
4.5.1 算例设计 | 第64-65页 |
4.5.2 对比算例可靠性评估结果 | 第65页 |
4.5.3 基础算例可靠性评估结果 | 第65-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 | 第84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