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与风环境协同的山地街区形态设计方法研究--以遵义空港新城规划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缘起第14-15页
        1.1.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第14页
        1.1.2 良好城市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第14页
        1.1.3 街道是城市通风的重要载体第14-15页
        1.1.4 跨学科协同的必要性第15页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第15-18页
        1.2.1 研究范围第15-16页
        1.2.2 概念界定第16-18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18-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1页
    1.5 研究框架第21-22页
2 理论基础研究与现状研究综述第22-36页
    2.1 城市风环境相关理论基础研究第22-24页
        2.1.1 城市风环境概述第22-23页
        2.1.2 优化城市风环境作用第23-24页
        2.1.3 城市风环境关联因素第24页
    2.2 风环境影响下的街区形态设计综述第24-33页
        2.2.1 城市风环境研究综述第24-27页
        2.2.2 街区形态研究综述第27-28页
        2.2.3 城市风环境评价体系研究综述第28-30页
        2.2.4 技术手段研究综述第30-33页
        2.2.5 当前研究启示第33页
    2.3 本章小结第33-36页
3 风环境与街区形态设计协同作用机制研究第36-68页
    3.1 山地城市新区街区形态设计第36-44页
        3.1.1 构建街区整体空间格局第36-38页
        3.1.2 街区尺度划分第38-41页
        3.1.3 内在织理第41-43页
        3.1.4 案例研究第43-44页
    3.2 城市风环境设计第44-52页
        3.2.1 城市风环境设计的技术流程第44-45页
        3.2.2 通风廊道构建第45-47页
        3.2.3 案例研究第47-52页
    3.3 山地街区形态设计与城市风环境设计相关性解析第52-61页
        3.3.1 山地街区形态设计与城市风环境设计对比分析第52-53页
        3.3.2 山地街区形态与风环境关联性因素分析第53-61页
    3.4 与风环境协同的山地街区形态设计方法框架第61-66页
        3.4.1 技术流程第61-64页
        3.4.2 规划设计方法第64-65页
        3.4.3 模拟技术的引入与软件的选取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4 与风环境协同的空港新城的前期分析第68-90页
    4.1 空港新城前期基础资料分析与评价第68-74页
        4.1.1 自然资料第69-70页
        4.1.2 经济资料第70页
        4.1.3 人口资料第70页
        4.1.4 相关规划资料第70-72页
        4.1.5 建设资料第72页
        4.1.6 基础资料评价第72-74页
    4.2 空港新城风环境资料的分析与评价第74-86页
        4.2.1 气候概况第74-80页
        4.2.2 现状风环境测试及结果分析第80-81页
        4.2.3 现状风环境模拟及评价第81-86页
    4.3 空港新城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目标的制定第86-87页
        4.3.1 现状问题第86-87页
        4.3.2 发展目标第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90页
5 与风环境协同空港新城的初步规划设计第90-108页
    5.1 空港新城空间整体格局的构建第90-93页
        5.1.1 保留完整的城市外部山水格局第90-91页
        5.1.2 构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第91-93页
    5.2 空港新城街区尺度的划分第93-96页
        5.2.1 空港新城街道的走向的探索第93-94页
        5.2.2 空港新城的路网模式选择第94-96页
        5.2.3 空港新城的街道的外部轮廓划分第96页
    5.3 空港新城街区内部织理的填充第96-101页
        5.3.1 街区的开发强度设定第97-98页
        5.3.2 街区地块的用地性质确定第98-101页
    5.4 空港新城初步方案的生成第101-106页
        5.4.1 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的规划概述第102-105页
        5.4.2 城市风环境设计概述第105-106页
    5.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6 与风环境协同的空港新城街区形态评价优化第108-124页
    6.1 风环境模拟评价第108-114页
        6.1.1 风环境评价指标的确定第108页
        6.1.2 空港新城街区方案模型的建构第108-110页
        6.1.3 初步方案的风环境模拟评价第110-114页
    6.2 空港新城街区形态优化设计策略第114-118页
        6.2.1 调整背风面街道形成风影区的街块第114-115页
        6.2.2 调整城市级通风廊道四周的用地布局第115-117页
        6.2.3 优化十字路口的街区轮廓第117-118页
    6.3 空港新城街区形态优化设计后方案对比第118-123页
    6.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24-132页
    7.1 与风环境协同的山地街区形态规划策略第124-128页
        7.1.1 宏观层面第125-126页
        7.1.2 中观层面第126-127页
        7.1.3 微观层面第127-128页
    7.2 结论与创新第128-130页
        7.2.1 研究结论第128-130页
        7.2.2 创新之处第130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30-132页
        7.3.1 研究不足第130-131页
        7.3.2 后续展望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0页
附录第140-141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40-141页
    B、遵义气候数据资料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流域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办公建筑热环境营造技术研究
下一篇:彼得·卡尔索普可持续城市思想研究及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