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岩隧道底部变形检测与处理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赵家岩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底鼓原因分析 | 第17-41页 |
2.1 工程地质 | 第17-26页 |
2.1.1 地质勘察概况 | 第17-19页 |
2.1.2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6页 |
2.2 隧道设计 | 第26-28页 |
2.2.1 建筑限界及衬砌内轮廓 | 第26-27页 |
2.2.2 衬砌支护类型 | 第27-28页 |
2.3 隧道施工 | 第28-31页 |
2.3.1 施工过程揭露围岩情况 | 第28-29页 |
2.3.2 施工期间隧道监控量测情况 | 第29-31页 |
2.4 底部变形成因分析 | 第31-40页 |
2.4.1 地质补充勘察工作说明 | 第31-33页 |
2.4.2 隧道仰拱混凝土厚度验证 | 第33-40页 |
2.4.3 变形成因分析 | 第40页 |
2.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监控量测及现场实施设计方案 | 第41-57页 |
3.1 监控量测方案基本原则 | 第41-43页 |
3.1.1 隧道底部变形发生过程 | 第41-42页 |
3.1.2 监控量测基本原则 | 第42-43页 |
3.2 监控量测设计方案 | 第43-56页 |
3.2.1 监测方案内容 | 第43页 |
3.2.2 监测频次及采用仪器 | 第43-44页 |
3.2.3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 第44-48页 |
3.2.4 自动化监测方案 | 第48-56页 |
3.3 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底部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第57-77页 |
4.1 隧道底部变形监测过程 | 第57页 |
4.2 底鼓变形情况 | 第57-68页 |
4.3 监测数据分析 | 第68-76页 |
4.4 监控量测初步结论 | 第76-77页 |
第5章 底部变形处理措施研究 | 第77-95页 |
5.1 底部变形处理措施研究 | 第77-84页 |
5.1.1 拆换仰拱 | 第77-84页 |
5.1.2 加强施工控制 | 第84页 |
5.2 拆换仰拱后的监测状况 | 第84-94页 |
5.2.1 各段落测量点位变化趋势 | 第84-87页 |
5.2.2 结构受力监测数据分析 | 第87-94页 |
5.3 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结论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