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沟通与地域文化建设--西坡村的视觉沟通设计思考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1.1.1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背景 | 第11-15页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 | 第16-17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 课题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2页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2章 观念决定设计价值 | 第24-35页 |
2.1 不同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结果 | 第24-25页 |
2.2 为大众服务的设计 | 第25-26页 |
2.3 提倡从现实出发,建立本土化的沟通 | 第26-32页 |
2.3.1 正效应的设计 | 第26-30页 |
2.3.2 负效应 | 第30-32页 |
2.4 设计师先要学会做“当地人” | 第32-33页 |
2.5 设计应该建立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上 | 第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建立有效的沟通,唤起共情力 | 第35-47页 |
3.1 第一步:身为“当地人”的调研沟通 | 第35-39页 |
3.1.1 通过参与式观察切身体会设计需求 | 第36页 |
3.1.2 用本土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拉近距离 | 第36-39页 |
3.2 第二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视觉沟通 | 第39-43页 |
3.2.1 通过图像模式传递信息 | 第40-41页 |
3.2.2 通过记忆联想唤醒共识 | 第41-43页 |
3.3 第三步:唤起共情力的心灵沟通 | 第43-46页 |
3.3.1 传递最真实的自己 | 第43-44页 |
3.3.2 接地气地表达 | 第44页 |
3.3.3 产生情感的共鸣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地域文化建设的视觉沟通 | 第47-52页 |
4.1 视觉沟通价值论 | 第47-48页 |
4.2 视觉沟通中的禁忌与误区 | 第48页 |
4.3 价值论升华和未来拓展 | 第48-49页 |
4.4 有生命力的设计源于平视和尊重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西坡村的视觉沟通设计思考 | 第52-67页 |
5.1 走进西坡生活 | 第52-56页 |
5.1.1 西坡村地域文化背景 | 第52-54页 |
5.1.2 西坡村现存问题 | 第54-55页 |
5.1.3 当地方言调研问卷 | 第55-56页 |
5.2 《西坡物语》设计 | 第56-65页 |
5.2.1 概念的深入与调研 | 第56页 |
5.2.2 素材的挖掘与整理 | 第56-57页 |
5.2.3 概念的传播与塑造——设计 | 第57-63页 |
5.2.4 设计融入生活,把设计带回家 | 第63-65页 |
5.3 《西坡物语》的推广与应用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硕士研究生作品集 | 第74-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