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华人到处有花踪”——马华女性小说创作总说 | 第19-45页 |
第一节 马华女性小说 | 第20-30页 |
一、马华女作家及其总体创作状况 | 第21-28页 |
二、马华女性小说的独特价值 | 第28-30页 |
第二节 “花踪文学奖”与马华女性小说 | 第30-43页 |
一、华文教育与华文小说 | 第30-34页 |
二、身份焦虑与女性写作 | 第34-37页 |
三、“花踪”平台与黎紫书 | 第37-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二章 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近30年来马华女性小说主题分析 | 第45-105页 |
第一节 乡愁主题 | 第45-60页 |
一、隐喻的乡愁:《痴女阿莲》 | 第45-49页 |
二、落叶归根:《南隆.老树.一辈子的事》 | 第49-54页 |
三、离散漂泊:《寂寞的街道》 | 第54-58页 |
四、落地生根:《水仙花之约》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命运主题 | 第60-67页 |
一、永恒的婚恋:《女人》 | 第60-62页 |
二、轮回的因果:《火浴》 | 第62-65页 |
三、艰难的通婚:《风华正茂花亭亭》 | 第65-67页 |
第三节 苦难主题 | 第67-73页 |
一、苦难的异族妇女 | 第68-71页 |
二、华人血泪拼搏史 | 第71-73页 |
第四节 成长主题 | 第73-95页 |
一、“世界之大,去哪儿,不是问题” | 第74-82页 |
二、“身体是我们自己的” | 第82-86页 |
三、“不知怎么,我喜欢这个人” | 第86-95页 |
第五节 死亡主题 | 第95-102页 |
一、生与死的直面相对 | 第95-98页 |
二、残忍的虐杀 | 第98-102页 |
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三章 桎梏下的女人与丑陋的父亲——马华女性小说艺术形象分析 | 第105-127页 |
第一节 受害与同谋:夫权桎梏下的女人 | 第107-119页 |
一、被逼上绝路的女人们 | 第107-113页 |
二、甘心做同谋的女人们 | 第113-119页 |
第二节 憎恶与依恋:记忆深处的丑父 | 第119-125页 |
一、无人保护的孩子 | 第119-122页 |
二、丑陋肮脏的父亲 | 第122-124页 |
三、“你死了我才知道这叫拥有”:《疾》 | 第124-125页 |
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四章 魔幻·意象·神话——“马华新生代”女作家的艺术探索 | 第127-149页 |
第一节 魔幻写实与人鬼纠葛 | 第128-137页 |
一、怪诞世界:《蛆魇》等 | 第130-134页 |
二、神秘预言:《国北边陲》 | 第134-135页 |
三、时序颠倒:《别再提起》 | 第135-137页 |
第二节 南洋意象与生存困境 | 第137-143页 |
一、“哭泣的雨林”与生存之艰 | 第138-140页 |
二、“救命的草药”与生存选择 | 第140-142页 |
三、“血红的鹦鹉”与生存极限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神话与真相 | 第143-148页 |
一、我的祖上我来写:《水颤》 | 第143-146页 |
二、“希斯德里”不能改:《七日食遗》 | 第146-148页 |
小结 | 第148-149页 |
结语 世界华文文学视域下的马华女性小说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1页 |
附录一 马华女性小说作品目录 | 第161-165页 |
附录二 历届“花踪文学奖”获奖女作家及小说作品目录 | 第165-166页 |
附录三 我的文化之根在中国——朵拉访谈录 | 第166-171页 |
致谢 | 第171-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