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场耦合作用下碳酸盐岩裂缝变形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裂缝表面精细描述 | 第11-13页 |
1.2.2 裂缝闭合变形规律 | 第13-15页 |
1.2.3 裂缝空间流体流动及颗粒运移机理 | 第15-17页 |
1.2.4 井筒-地层裂缝耦合流动规律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裂缝精细描述及三维空间重构 | 第21-38页 |
2.1 裂缝的形成机制对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 裂缝特征的常规识别技术 | 第22-25页 |
2.2.1 野外露头观测法和岩心观测法 | 第22-23页 |
2.2.2 地震预测法 | 第23页 |
2.2.3 常规钻井工程识别方法 | 第23-24页 |
2.2.4 测井资料解释法预测 | 第24页 |
2.2.5 试井信息法预测 | 第24-25页 |
2.2.6 井下照相法预测 | 第25页 |
2.3 裂缝表面形态测量及空间三维重构方法 | 第25-37页 |
2.3.1 Eascan-D光电岩心裂缝测量系统 | 第26-29页 |
2.3.2 岩心测量实验步骤 | 第29-31页 |
2.3.3 裂缝表面数据处理 | 第31-35页 |
2.3.4 裂缝空间三维重构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裂缝闭合变形规律 | 第38-71页 |
3.1 裂缝闭合过程分析 | 第38-40页 |
3.2 岩石力学基本参数获取实验 | 第40-45页 |
3.3 微凸体细观岩石力学实验 | 第45-56页 |
3.3.1 低载荷阶段分析 | 第52-53页 |
3.3.2 中高载荷阶段分析 | 第53-55页 |
3.3.3 塑性变形与卸载分析 | 第55-56页 |
3.4 裂缝闭合仿真模拟计算研究 | 第56-70页 |
3.4.1 裂缝微观弹塑性接触模型 | 第56-62页 |
3.4.2 有限元模拟微凸体接触变形 | 第62-65页 |
3.4.3 仿真模拟裂缝闭合接触变形过程 | 第65-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裂缝内部空间流体流动与颗粒运移规律 | 第71-103页 |
4.1 裂缝空间流体流动规律 | 第71-75页 |
4.1.1 裂缝空间流体流动立方体定律 | 第71-73页 |
4.1.2 天然裂缝空间内的流体计算方法 | 第73-75页 |
4.2 裂缝内颗粒运移规律 | 第75-83页 |
4.2.1 颗粒流动力-位移法则 | 第75-78页 |
4.2.2 颗粒流运动法则 | 第78-80页 |
4.2.3 裂缝内流体与颗粒耦合模型 | 第80页 |
4.2.4 裂缝内流体与颗粒阻力模型 | 第80-82页 |
4.2.5 裂缝内流体与颗粒升力模型 | 第82-83页 |
4.3 裂缝空间颗粒运移仿真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3-101页 |
4.3.1 裂缝空间流体流动结果分析 | 第83-93页 |
4.3.2 裂缝宽度对颗粒运移的影响 | 第93-98页 |
4.3.3 颗粒大小对真实裂缝空间运移的影响 | 第98-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钻完井作业环境地层裂缝流固耦合作用机理 | 第103-144页 |
5.1 井筒环空气液两相流模型 | 第103-109页 |
5.1.1 两相流基本方程 | 第103-104页 |
5.1.2 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与转换准则 | 第104-106页 |
5.1.3 气液两相流井筒环空压耗模型 | 第106-109页 |
5.2 裂缝流固耦合模型 | 第109-116页 |
5.2.1 裂缝变形理论研究 | 第110-112页 |
5.2.2 裂缝渗流与应力的耦合模型 | 第112-115页 |
5.2.3 耦合中的裂缝渗流模型 | 第115-116页 |
5.3 钻完井作业环境地层裂缝流固耦合仿真计算 | 第116-143页 |
5.3.1 过平衡钻井裂缝流固耦合计算 | 第118-131页 |
5.3.2 欠平衡钻井裂缝流固耦合计算 | 第131-14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44-14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44-145页 |
6.2 建议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