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动力激发的个案工作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 | 第11-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5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一)文献回顾 | 第16-18页 |
(二)文献述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0-26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一)流动儿童 | 第20页 |
(二)个案工作 | 第20-21页 |
(三)人际交往 | 第21页 |
(四)人际交往动力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第22-24页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第24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过程 | 第24-25页 |
四、理论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案主人际交往动力需求评估 | 第26-36页 |
一、接案与案主建立关系 | 第26-28页 |
(一)接案前准备 | 第26页 |
(二)初次探访 | 第26-28页 |
(三)后续探访 | 第28页 |
二、收集资料与确定问题 | 第28-36页 |
(一)资料的收集方式 | 第28-30页 |
(二)资料汇总 | 第30-31页 |
(三)案主人际交往动力问题评估及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四)笔者总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动力激发的过程 | 第36-50页 |
一、制定服务目标与服务计划 | 第36-39页 |
(一)制定服务目标 | 第36-37页 |
(二)制定服务计划 | 第37-39页 |
二、人际交往动力干预服务方案 | 第39-40页 |
三、服务计划的实施 | 第40-48页 |
(一)干预案主的过程 | 第40-43页 |
(二)干预社区的过程 | 第43-44页 |
(三)干预案主父亲的过程 | 第44-47页 |
(四)干预案主同学A的过程 | 第47-48页 |
四、结案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评估 | 第50-53页 |
一、对服务方案的评估 | 第50页 |
二、对服务过程的评估 | 第50-51页 |
三、对服务结果的评估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3-5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二、与前人相关研究的讨论 | 第54-55页 |
三、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