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主城区中小学空间布局效率与公平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国家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 | 第12-13页 |
1.1.2 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 第13-14页 |
1.1.3 兰州市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3.1 GIS技术未被应用到地理空间研究之前 | 第16-19页 |
1.3.2 GIS技术被应用到地理空间研究之后 | 第19-22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页 |
2.1.1 兰州市简介 | 第23页 |
2.1.2 主城区简介 | 第23页 |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第23-25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2.2.2 数据预处理 | 第24-25页 |
2.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3.1 整体思路 | 第25页 |
2.3.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4 研究方法及模型简介 | 第26-28页 |
2.4.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4.2 所用模型简介 | 第27-28页 |
2.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2.5.1 效率 | 第28-29页 |
2.5.2 空间公平性 | 第29-30页 |
3 中小学空间分布格局 | 第30-36页 |
3.1 分布状况 | 第30-32页 |
3.2 分布密度 | 第32-33页 |
3.3 点格局类型 | 第33-35页 |
3.4 空间分布现状小结 | 第35-36页 |
4 中小学空间布局效率分析 | 第36-53页 |
4.1 中小学服务半径的确定 | 第36-38页 |
4.1.1 小学服务半径分析 | 第36-37页 |
4.1.2 中学服务半径分析 | 第37-38页 |
4.2 FSAC模型与评价指数设定 | 第38-40页 |
4.2.1FSAC模型分析过程 | 第38页 |
4.2.2 评价指数设定 | 第38-40页 |
4.3 学校布局效率分析 | 第40-50页 |
4.3.1 服务区覆盖效率分析 | 第40-45页 |
4.3.2 服务区重叠覆盖率分析 | 第45-50页 |
4.4 学校布局效率比较 | 第50-53页 |
4.4.1 小学布局效率比较 | 第50页 |
4.4.2 中学布局效率比较 | 第50-51页 |
4.4.3 中小学布局效率的类型和数目比较 | 第51-53页 |
5 中小学空间布局公平性分析 | 第53-62页 |
5.1 可达性与Huff模型 | 第53-55页 |
5.1.1 可达性 | 第53-54页 |
5.1.2 Huff模型 | 第54-55页 |
5.2 分析过程和评价指数的设定 | 第55-56页 |
5.2.1 模型的建立与运行 | 第55-56页 |
5.2.2 评价指数的设定 | 第56页 |
5.3 居民点就学可达性的公平性分析 | 第56-59页 |
5.3.1 各区居民点到小学的可达性分析 | 第57-58页 |
5.3.2 各区居民点到中学的可达性分析 | 第58-59页 |
5.4 学校空间布局的公平性分析 | 第59-62页 |
5.4.1 小学空间布局公平性分析 | 第59-60页 |
5.4.2 中学空间布局公平性分析 | 第60-62页 |
6 中小学空间布局总体评价与对策分析 | 第62-65页 |
6.1 空间布局总体评价 | 第62-63页 |
6.1.1 学校布局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 第62页 |
6.1.2 中小学生就学可达性不均衡 | 第62-63页 |
6.2 对策分析 | 第63-65页 |
6.2.1 合理布局,优化教育资源 | 第63-64页 |
6.2.2 居民就学可达性均衡发展的建议 | 第64-6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