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介绍贿赂罪的概念及立法概述 | 第12-15页 |
第一节 介绍贿赂罪的概念阐释 | 第12页 |
第二节 介绍贿赂罪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 | 第12-15页 |
一 介绍贿赂罪的刑事立法沿革 | 第13页 |
二 介绍贿赂罪相关司法解释规定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介绍贿赂罪的犯罪构成 | 第15-23页 |
第一节 介绍贿赂罪的客观方面 | 第15-19页 |
一 “介绍贿赂”的认定 | 第15-17页 |
二 “情节严重”的认定 | 第17-19页 |
第二节 介绍贿赂罪的主体 | 第19-20页 |
一 学界争议 | 第19-20页 |
二 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必要性 | 第20页 |
第三节 介绍贿赂罪的主观方面 | 第20-23页 |
一 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 第20-21页 |
二 犯罪动机不影响介绍贿赂罪的成立 | 第21页 |
三 介绍贿赂罪不以“谋取利益”为目的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介绍贿赂犯罪法律适用问题分析 | 第23-35页 |
第一节 介绍贿赂罪与贿赂犯罪共犯的界限 | 第23-27页 |
一 犯罪构成上的区别 | 第23-25页 |
二 介绍贿赂罪与贿赂犯罪共犯的区别—基于具体案例的研讨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介绍贿赂犯罪与斡旋受贿行为的界限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介绍贿赂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界限 | 第28-30页 |
一 两者的相同点 | 第29页 |
二 两者的区别 | 第29-30页 |
第四节 介绍贿赂犯罪的罪数问题 | 第30-31页 |
一 斡旋受贿同时介绍贿赂的情况 | 第30页 |
二 教唆贿赂并介绍贿赂的情况 | 第30-31页 |
第五节 介绍贿赂中的“截贿行为”定性问题 | 第31-35页 |
一 “截贿”的性质之争 | 第31-32页 |
二 “介绍贿赂故意”的认定 | 第32页 |
三 “截贿”行为的认定 | 第32-34页 |
四 笔者观点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介绍贿赂罪的存废之争与立法完善 | 第35-40页 |
第一节 介绍贿赂罪的存废之争 | 第35-37页 |
一 废除说观点 | 第35-36页 |
二 保留说观点 | 第36-37页 |
三 笔者观点 | 第37页 |
第二节 介绍贿赂罪的立法完善 | 第37-40页 |
一 对介绍贿赂罪的客观要件进行明确界定 | 第37-38页 |
二 在法条中取消对犯罪对象的限制表述 | 第38页 |
三 适当提高介绍贿赂罪的法定刑 | 第38页 |
四 增加单位为介绍贿赂罪的主体 | 第38-39页 |
五 增设国家工作人员犯介绍贿赂罪从重处罚的条款 | 第39页 |
六 增设向非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罪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