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1 乡村的多重价值性与乡村保护的迫切性 | 第15-16页 |
1.2 乡村类型的多样性与河谷乡村的特殊性 | 第16-17页 |
1.3 乡村景观评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第17-19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2.1.1 河谷乡村带 | 第19-20页 |
2.1.2 景观 | 第20-21页 |
2.1.3 景观评价 | 第21页 |
2.1.4 景观规划与优化 | 第21-22页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2.1 乡村规划与乡村发展 | 第22页 |
2.2.2 乡村景观规划 | 第22-23页 |
2.2.3 乡村景观评价 | 第23-24页 |
2.3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2.3.1 乡村规划与乡村发展 | 第24-25页 |
2.3.2 乡村景观规划 | 第25-26页 |
2.3.3 乡村景观评价 | 第26-27页 |
3 河谷乡村带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3.1 景观评价理论 | 第27-29页 |
3.1.1 景观评价的学派 | 第27-28页 |
3.1.2 景观评价的方法 | 第28-29页 |
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9-31页 |
3.2.1 景观生态学的目标与价值 | 第29-30页 |
3.2.2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3.3 我国乡村规划与更新理论 | 第31-34页 |
3.3.1 美丽乡村建设 | 第31-32页 |
3.3.2 新农村建设 | 第32页 |
3.3.3 田园综合体建设 | 第32-34页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4-45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34-37页 |
4.1.1 研究区区位及范围 | 第34-35页 |
4.1.2 研究区概况 | 第35-37页 |
4.2 研究体系探讨 | 第37-40页 |
4.2.1 河谷乡村带的特点 | 第37-38页 |
4.2.2 河谷乡村带景观评价与优化的特点 | 第38-39页 |
4.2.3 河谷乡村带景观评价的原则 | 第39页 |
4.2.4 研究体系框架 | 第39-40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4.3.1 实地调研法 | 第40页 |
4.3.2 文献阅读法 | 第40-41页 |
4.3.3 生态学方法的借鉴 | 第41页 |
4.3.4 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法 | 第41页 |
4.4 研究技术依托 | 第41-45页 |
4.4.1 基于AHP-GIS模型的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41-44页 |
4.4.2 基于DEM模型的要素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5 五柳线汉江河谷乡村带景观评价 | 第45-74页 |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5页 |
5.1.1 遥感数据 | 第45页 |
5.1.2 非遥感数据 | 第45页 |
5.1.3 数据处理平台 | 第45页 |
5.2 五柳线生态性评价 | 第45-60页 |
5.2.1 宏观生态结构评价 | 第45-56页 |
5.2.2 景观格局评价 | 第56-60页 |
5.3 五柳线生活性评价 | 第60-69页 |
5.3.1 五柳线人居聚落的布局与结构特征分析 | 第60-61页 |
5.3.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 第61-65页 |
5.3.3 主要聚落的文化价值评价 | 第65-68页 |
5.3.4 公共服务及设施布局分析 | 第68-69页 |
5.4 五柳线生产性评价 | 第69-72页 |
5.4.1 农业产业布局现状 | 第69-71页 |
5.4.2 其他产业现状 | 第71-72页 |
5.5 小结 | 第72-74页 |
6 基于景观评价的五柳线景观优化策略 | 第74-79页 |
6.1 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 | 第74-75页 |
6.1.1 修复“一横多射”的生态廊道结构 | 第74页 |
6.1.2 构建“源-廊道-战略点”联通的生态安全格局 | 第74-75页 |
6.1.3 优化各要素用地布局 | 第75页 |
6.2 人居聚落景观的优化保护与开发策略 | 第75-77页 |
6.2.1 实施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 第75-76页 |
6.2.2 形成传统村落的梯级保护性开发 | 第76页 |
6.2.3 增设公共服务设施 | 第76-77页 |
6.3 生产性景观与产业优化策略 | 第77-79页 |
6.3.1 形成完整的三产联动格局 | 第77-78页 |
6.3.2 各村农旅产业分工协作 | 第78页 |
6.3.3 打造地域农产品品牌 | 第78页 |
6.3.4 推广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农业生产技术 | 第78-79页 |
7 结语 | 第79-81页 |
7.1 讨论 | 第79-80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80页 |
7.3 研究的不足 | 第80页 |
7.4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