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盐生杜氏藻简介 | 第10-11页 |
1.1.1 盐生杜氏藻的分类 | 第10页 |
1.1.2 盐生杜氏藻的形态特征 | 第10页 |
1.1.3 盐生杜氏藻的营养成分及价值 | 第10-11页 |
1.1.4 盐生杜氏藻的开发 | 第11页 |
1.2 培养条件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第11-14页 |
1.2.1 无机碳源对盐生杜氏藻生长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2 营养盐对盐生杜氏藻生长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3 盐(NaCl)对盐生杜氏藻生长的影响 | 第13页 |
1.2.4 水对盐生杜氏藻生长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5 pH对盐生杜氏藻生长的影响 | 第14页 |
1.3 盐生杜氏藻的收获 | 第14-15页 |
1.3.1 收获目的 | 第14-15页 |
1.3.2 收获方法 | 第15页 |
1.4 盐生杜氏藻的循环培养 | 第15-18页 |
1.4.1 经济技术分析 | 第16页 |
1.4.2 循环培养 | 第16-17页 |
1.4.3 循环培养的预处理 | 第17-18页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盐生杜氏藻的碱性絮凝沉降 | 第19-40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9-2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3.1 絮凝沉降前的藻液预处理及操作方法 | 第20-21页 |
2.3.2 培养基中Ca~(2+)、Mg~(2+)、Fe~(3+)的沉淀模型的建立 | 第21页 |
2.3.3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2.3.4 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39页 |
2.4.1 培养基中Ca~(2+)、Mg~(2+)、Fe~(3+)的沉淀模型及存在形态 | 第23-25页 |
2.4.2 pH对盐生杜氏藻絮凝沉降的影响 | 第25-28页 |
2.4.3 Ca~(2+)对盐生杜氏藻絮凝沉降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4 Mg~(2+)对盐生杜氏藻絮凝沉降的影响 | 第29-32页 |
2.4.5 Fe~(3+)对盐生杜氏藻絮凝沉降的影响 | 第32-35页 |
2.4.6 盐生杜氏藻在培养结束后直接絮凝沉降的效果 | 第35-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盐生杜氏藻的循环培养 | 第40-55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3.2.1 藻种 | 第40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0页 |
3.3 培养基成分 | 第40-41页 |
3.4 培养与检测方法 | 第41-44页 |
3.4.1 培养条件 | 第41-42页 |
3.4.2 循环方法 | 第42页 |
3.4.3 循环液处理方法 | 第42-43页 |
3.4.4 絮凝沉降与循环培养的匹配 | 第43页 |
3.4.5 检测方法 | 第43-44页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3.5.1 未处理循环液的循环培养 | 第44-45页 |
3.5.2 NaClO处理循环液的循环培养 | 第45-48页 |
3.5.3 活性炭处理循环液的循环培养 | 第48-50页 |
3.5.4 滤膜处理循环液的循环培养 | 第50-52页 |
3.5.5 循环培养与絮凝沉降的匹配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