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波转子增压特性及在制冷热泵系统中应用的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31页 |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 第9页 |
1.2 制冷(热泵)主要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1.2.1 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循环 | 第11-13页 |
1.2.2 蒸气吸收式制冷(热泵)循环 | 第13-14页 |
1.2.3 蒸气喷射式制冷(热泵)循环 | 第14-16页 |
1.2.4 三种制冷(热泵)循环的对比 | 第16页 |
1.3 主要的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技术 | 第16-22页 |
1.3.1 两级蒸气压缩制冷(热泵)循环 | 第16-19页 |
1.3.2 复叠式蒸气压缩制冷(热泵)循环 | 第19-21页 |
1.3.3 波转子蒸气压缩制冷(热泵)循环 | 第21-22页 |
1.4 气波压力交换技术研究概况 | 第22-30页 |
1.4.1 燃气轮机用波转子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4.2 气波增压器用波转子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4.3 制冷用波转子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5 本文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30-31页 |
2 相变波转子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31-56页 |
2.1 相变波转子的工作机理 | 第31-33页 |
2.1.1 激波和膨胀波的形成 | 第31-32页 |
2.1.2 激波和膨胀波的波前波后关系 | 第32-33页 |
2.1.3 激波和膨胀波的反射 | 第33页 |
2.2 四端口相变波转子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33-43页 |
2.2.1 工作波图的确立 | 第33-35页 |
2.2.2 波图各区参数变化的计算 | 第35-39页 |
2.2.3 四端口相变波转子的端口尺寸估算 | 第39-41页 |
2.2.4 四端口相变波转子设计程序框图 | 第41-43页 |
2.3 三端口相变波转子设计方法研究 | 第43-46页 |
2.3.1 工作波图的确立 | 第43-44页 |
2.3.2 三端口相变波转子设计程序框图 | 第44-46页 |
2.4 相变波转子的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6-50页 |
2.4.1 几何模型和边界条件 | 第46-47页 |
2.4.2 控制方程 | 第47-48页 |
2.4.3 湍流模型 | 第48-49页 |
2.4.4 理想水蒸汽与湿蒸汽模型的结果对比 | 第49-50页 |
2.5 相变波转子的设计程序的验证 | 第50-54页 |
2.5.1 四端口相变波转子设计程序验证 | 第50-53页 |
2.5.2 三端口相变波转子设计程序验证 | 第53-5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3 相变波转子通道内部流动分析 | 第56-65页 |
3.1 流场数值分析 | 第56-61页 |
3.1.1 非定常运动波分析 | 第56-57页 |
3.1.2 接触面运动分析 | 第57-59页 |
3.1.3 水蒸汽冷凝特性分析 | 第59-61页 |
3.2 转子通道渐开的影响分析 | 第61-64页 |
3.2.1 渐开对压力波的影响 | 第61-62页 |
3.2.2 渐开对接触面的影响 | 第62-6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相变波转子嵌入式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研究 | 第65-88页 |
4.1 相变波转子嵌入式蒸汽压缩制冷系统描述 | 第66-67页 |
4.2 相变波转子嵌入式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7-72页 |
4.2.1 相变波转子热力学模型 | 第67-70页 |
4.2.2 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 | 第70-72页 |
4.3 相变波转子嵌入式制冷系统热力学分析 | 第72-86页 |
4.3.1 单组份制冷剂条件下制冷系统热力学分析 | 第72-80页 |
4.3.2 混合制冷剂条件下制冷系统热力学分析 | 第80-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5 相变波转子的性能实验研究 | 第88-94页 |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88-91页 |
5.1.1 实验流程和核心设备 | 第88-89页 |
5.1.2 主要的配套系统及设备参数 | 第89-90页 |
5.1.3 实验操作步骤 | 第90-91页 |
5.2 相变波转子性能实验研究 | 第91-93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93-9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页 |
6.2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