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精升白颗粒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3页 |
一、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的理论体系 | 第13-14页 |
(一)血清药物化学理论 | 第13-14页 |
(二)等效成分群理论 | 第14页 |
(三)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 | 第14页 |
二、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常用技术 | 第14-16页 |
(一)超高效液相与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 | 第15页 |
(二)高效液相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 | 第15-16页 |
三、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常用数据挖掘策略 | 第16-18页 |
(一)提取离子流策略 | 第16页 |
(二)质量亏损策略 | 第16页 |
(三)中性丢失过滤策略 | 第16-17页 |
(四)质谱树状图相似度过滤策略 | 第17页 |
(五)分子网络策略 | 第17页 |
(六)其他 | 第17-18页 |
四、课题研究背景、思路与内容 | 第18-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芪精升白颗粒药效学研究 | 第18-19页 |
(1)临床药效学研究 | 第18页 |
(2)动物药效学研究 | 第18-19页 |
2、芪精升白颗粒物质基础研究 | 第19-20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芪精升白颗粒体外化学成分 | 第21页 |
2、芪精升白颗粒体内入血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 | 第21-22页 |
五、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芪精升白颗粒体外化学成分研究 | 第23-64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一)标准品 | 第24-25页 |
(二)实验试剂 | 第25页 |
(三)仪器 | 第25页 |
(四)样品 | 第25-26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一)芪精升白颗粒提取液与单味药材的制备 | 第26页 |
(二)标准品的制备 | 第26页 |
(三)色谱条件 | 第26-27页 |
(四)质谱条件与UNIFI条件 | 第27页 |
(五)In-house数据库的建立 | 第27-28页 |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29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29-64页 |
(一)提取条件优化 | 第29-32页 |
(二)色谱条件优化 | 第32-34页 |
(三)质谱条件优化与UNIFI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四)芪精升白颗粒化学成分结构解析 | 第34-62页 |
1、鉴定已知化学成分 | 第52-61页 |
(1)黄酮类 | 第52-58页 |
(2)皂苷类 | 第58-61页 |
(3)其他 | 第61页 |
2、鉴定未知成分 | 第61-62页 |
(五)体外化学成分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芪精升白颗粒入血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研究 | 第64-82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一)仪器 | 第65页 |
(二)药品与试剂 | 第65-66页 |
(三)动物实验 | 第66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一)样品制备 | 第66-67页 |
1、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第66-67页 |
2、芪精升白颗粒提取液制备 | 第67页 |
3、血清样本的制备 | 第67页 |
(二)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第67页 |
(三)代谢产物数据库的建立 | 第67-68页 |
(四)数据处理与挖掘 | 第68页 |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8-81页 |
(一)动物实验优化 | 第68-70页 |
1、采血时间点优化 | 第68页 |
2、给药剂量优化 | 第68-69页 |
3、生物样品前处理方式优化 | 第69-70页 |
(三)芪精升白颗粒入血原型成分分析 | 第70-76页 |
(四)芪精升白颗粒代谢产物分析 | 第76-81页 |
1、异黄酮类结构代谢产物 | 第79-80页 |
2、异戊烯基黄酮类代谢产物 | 第80页 |
3、二氢黄酮类代谢产物 | 第80-81页 |
4、酚酸类代谢产物 | 第81页 |
5、皂苷类代谢产物 | 第81页 |
四、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