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土壤食细菌线虫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土壤线虫的分类及分布 | 第11-13页 |
1.1.2 土壤食细菌线虫在土壤食物网(food-web)中的养分效应 | 第13-14页 |
1.1.3 土壤食细菌线虫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14-16页 |
1.1.3.1 食细菌线虫对微生物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3.2 食细菌线虫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15页 |
1.1.3.3 食细菌线虫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 根际解磷菌(PSB)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1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概念以及种类 | 第16-17页 |
1.2.2 根际解磷菌的解磷机制 | 第17-19页 |
1.2.2.1 解磷菌对无机磷的解磷机制 | 第17-18页 |
1.2.2.2 解磷菌对有机磷的解磷机制 | 第18-19页 |
1.3 植物磷素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2 引言 | 第21-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3.1 土著食细菌线虫与根际解磷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2-23页 |
3.1.1 供试土壤 | 第22页 |
3.1.2 培养基与试剂 | 第22页 |
3.1.3 食细菌线虫的分离 | 第22页 |
3.1.4 食细菌线虫的筛选、鉴定与保存 | 第22-23页 |
3.1.5 根际解磷菌的筛选 | 第23页 |
3.1.6 根际解磷菌的解磷能力的测定 | 第23页 |
3.1.7 根际解磷菌的鉴定 | 第23页 |
3.2 解磷菌的GFP标记及生长动力学变化 | 第23-24页 |
3.2.1 供试材料 | 第23-24页 |
3.2.2 质粒的提取方法 | 第24页 |
3.2.3 感受态的制作与转化 | 第24页 |
3.2.4 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24页 |
3.2.5 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检测 | 第24页 |
3.3 悉生微缩培养体系小麦盆栽试验 | 第24-28页 |
3.3.1 供试材料 | 第24-25页 |
3.3.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页 |
3.3.3 食细菌线虫、解磷菌与小麦种子的预培养 | 第25页 |
3.3.4 供试土壤预处理 | 第25页 |
3.3.5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3.3.6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26-28页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页 |
3.5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4 结果分析 | 第29-49页 |
4.1 土壤食细菌线虫与根际解磷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9-32页 |
4.1.1 土壤食细菌线虫的筛选与鉴定 | 第29页 |
4.1.2 根际解磷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9-32页 |
4.2 解磷菌的GFP标记及生长动力学变化 | 第32-34页 |
4.2.1 转化子的荧光检测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2-33页 |
4.2.2 转化子的稳定性遗传以及标记菌株的生长动力学变化 | 第33-34页 |
4.3 食细菌线虫促进小麦生长的磷素活化机制 | 第34-49页 |
4.3.1 土壤食细菌线虫数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4.3.2 食细菌线虫对解磷菌数量和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3 解磷菌在小麦根部的定殖状况 | 第36-37页 |
4.3.4 食细菌线虫与解磷菌相互作用对土壤速效磷与微生物量磷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5 食细菌线虫与解磷菌相互作用对土壤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6 食细菌线虫与解磷菌相互作用对土壤磷酸酶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7 环境因子之间的主成分分析(PCA) | 第40-41页 |
4.3.8 食细菌线虫与解磷菌相互作用对土壤磷素组分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9 食细菌线虫对冬小麦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及磷积累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10 食细菌线虫与解磷菌相互作用对冬小麦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11 土壤磷素组分与小麦根系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7页 |
4.3.12 食细菌线虫与解磷菌相互作用对小麦根系磷素响应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6.讨论 | 第50-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6页 |
ABSTRACT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