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8-33页 |
1 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研究论述概要 | 第18-23页 |
1.1 中医对慢阻肺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18-19页 |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治疗进展 | 第19-21页 |
1.3 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 天龙咳喘灵胶囊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2.1 天龙咳喘灵胶囊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 第25页 |
2.2 天龙咳喘灵胶囊治疗肺系疾病的实验研究 | 第25-26页 |
2.3 天龙咳喘灵胶囊中有效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3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 第27页 |
4 慢性阻塞性肺病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4.1 慢性阻塞性肺病西医病因与机制研究 | 第27-28页 |
4.2 慢性阻塞性肺病西医诊断评估 | 第28页 |
4.3 慢性阻塞性肺病西医治疗 | 第28-32页 |
5 展望 | 第32-3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3-5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1 试验设计方法 | 第34页 |
1.2 样本含量及分组 | 第34页 |
1.3 盲法实施 | 第34-35页 |
2 病例的来源和选择 | 第35-38页 |
2.1 病例的来源 | 第35-36页 |
2.2 病例的选择 | 第36-38页 |
3 实验药物和给药方案 | 第38-39页 |
3.1 试验药物 | 第38页 |
3.2 试验药物用法用量 | 第38页 |
3.3 药物包装 | 第38页 |
3.4 合并用药 | 第38页 |
3.5 药物的分发 | 第38页 |
3.6 药物的清点 | 第38-39页 |
3.7 药物的保存 | 第39页 |
4 观察指标 | 第39页 |
4.1 一般资料 | 第39页 |
4.2 安全性指标 | 第39页 |
4.3 其他指标 | 第39页 |
4.4 疗效指标 | 第39页 |
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9-41页 |
5.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评估测试评分(CAT)(见附件1) | 第39页 |
5.2 肺功能 | 第39页 |
5.3 祛痰疗效 | 第39-40页 |
5.4 止咳疗效 | 第40页 |
5.5 次要疗效判断标准 | 第40-41页 |
6 不良事件的观察 | 第41-42页 |
6.1 定义 | 第41页 |
6.2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 第41-42页 |
6.3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 | 第42页 |
6.4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相关性评估 | 第42页 |
6.5 严重不良事件及报告 | 第42页 |
6.6 随访 | 第42页 |
7 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7.1 数据库建立 | 第42页 |
7.2 数据录入 | 第42-43页 |
7.3 试验统计分析 | 第43页 |
8 伦理学要求 | 第43页 |
9 结果 | 第43-49页 |
9.1 纳入患者情况 | 第43-45页 |
9.2 两组患者肺功能主要指标比较 | 第45页 |
9.3 两组患者CAT评分比较 | 第45-46页 |
9.4 两组患者祛痰积分和祛痰疗效比较 | 第46-47页 |
9.5 两组患者咳嗽症状积分和咳嗽疗效的比较 | 第47-48页 |
9.6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分级和疗效比较 | 第48页 |
9.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48-49页 |
9.8 药物安全性评价 | 第49页 |
10 小结 | 第49-51页 |
10.1 天龙咳喘灵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兼痰湿阻肺证)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49-50页 |
10.2 天龙咳喘灵治疗COPD稳定期(肺虚证)的安全性评价 | 第50-51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51-79页 |
实验一 | 第51-59页 |
1 方法与结果 | 第51-56页 |
1.1 化学成分构建 | 第51页 |
1.2 潜在有效成分构建 | 第51-53页 |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3-56页 |
2 小结 | 第56-59页 |
实验二 | 第59-7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9-62页 |
1.1 化学和动物 | 第59页 |
1.2 临床分组 | 第59页 |
1.3 大鼠COPD造模 | 第59页 |
1.4 给药 | 第59-60页 |
1.5 观察指标 | 第60-62页 |
2 RESULTS结果 | 第62-75页 |
2.1 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 | 第62-63页 |
2.2 肺功能变化 | 第63-64页 |
2.3 炎性指标检测情况 | 第64-65页 |
2.4 组织病理学分析情况 | 第65-66页 |
2.5 正常对照组与COPD模型组的转录组差异 | 第66-68页 |
2.6 COPD模型组与TL组的转录组差异 | 第68-74页 |
2.7 经TL治疗后转录组变异的深入分析 | 第74-75页 |
3 小结 | 第75-79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79-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附录 | 第94-9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件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