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和技术 | 第19-25页 |
2.1 组件技术 | 第19页 |
2.2 UML建模 | 第19-21页 |
2.2.1 UML建模技术 | 第19-20页 |
2.2.2 UML建模工具与其应用 | 第20-21页 |
2.3 组件智能处理技术 | 第21-23页 |
2.3.1 本体技术 | 第21-22页 |
2.3.2 多Agent | 第22-23页 |
2.4 组件描述格式化处理技术 | 第23页 |
2.4.1 JSON文件 | 第23页 |
2.4.2 组件在JSON文件中的规范描述 | 第23页 |
2.5 系统三层架构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需求分析 | 第25-37页 |
3.1 系统需求总体说明 | 第25-26页 |
3.2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第26-28页 |
3.3 系统功能分析 | 第28-36页 |
3.3.1 用户管理 | 第28-29页 |
3.3.2 电子钱包充值业务管理 | 第29-30页 |
3.3.3 自助打印 | 第30-32页 |
3.3.4 组件的后台服务 | 第32-33页 |
3.3.5 信息查询统计 | 第33-34页 |
3.3.6 系统后台管理 | 第34-36页 |
3.4 逻辑组件与实体组件的匹配需求 | 第36页 |
3.5 项目研究总体目标 | 第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组件设计 | 第37-55页 |
4.1 组件自动提取方法描述 | 第37-41页 |
4.1.1 软件过程定义 | 第37-38页 |
4.1.2 组件识别与提取分析 | 第38-40页 |
4.1.3 组件存储 | 第40-41页 |
4.2 组件识别与提取算法 | 第41-44页 |
4.3 组建组件系统拓扑结构 | 第44-45页 |
4.4 基于刻面的实体组件描述 | 第45-49页 |
4.4.1 刻面的基本含义 | 第45-46页 |
4.4.2 基于刻面的实体组件形式化概念 | 第46-47页 |
4.4.3 组件树的构建 | 第47-49页 |
4.5 基于本体的实体组件描述 | 第49-52页 |
4.5.1 实体组件的本体化描述 | 第49-51页 |
4.5.2 本体的推理 | 第51-52页 |
4.6 基于刻面描述与本体技术相结合的实体组件描述方案 | 第52-53页 |
4.7 多Agent的匹配应用 | 第53-5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自助打印系统的实例分析与实现 | 第55-82页 |
5.1 项目模块概要设计 | 第55-57页 |
5.1.1 项目模块划分思想分析 | 第55页 |
5.1.2 项目模块图 | 第55-57页 |
5.2 项目部分模块的详细设计 | 第57-63页 |
5.2.1 打印文档管理模块中的类设计 | 第57-59页 |
5.2.2 自助打印处理模块的设计 | 第59-61页 |
5.2.3 信息查询与统计模块的设计 | 第61-63页 |
5.3 系统主要算法模型设计 | 第63-65页 |
5.3.1 打印文档分析、计算算法模型 | 第63页 |
5.3.2 支付宝转账与后台自动对账算法模型 | 第63-65页 |
5.3.3 基于短信猫的多线程短信收发处理模型 | 第65页 |
5.4 基于组件形式的系统模块关系设计 | 第65-67页 |
5.5 组件识别与提取工具介绍 | 第67-68页 |
5.6 组件的识别与提取实现 | 第68-70页 |
5.6.1 设计文档中的组件模型 | 第68页 |
5.6.2 概念组件的识别与提取 | 第68-70页 |
5.7 目录系统的结构构建 | 第70-71页 |
5.8 逻辑组件与实体组件的匹配实现 | 第71-73页 |
5.9 项目部分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73-77页 |
5.9.1 用户资料模块的实现 | 第73-74页 |
5.9.2 打印文档上传模块的实现 | 第74页 |
5.9.3 前置端自助打印模块的实现 | 第74-75页 |
5.9.4 信息查询与统计模块的实现 | 第75-76页 |
5.9.5 电子钱包充值模块的实现 | 第76-77页 |
5.10 系统测试 | 第77-81页 |
5.11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总结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