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灰葡萄孢菌株HBstr-470中真菌病毒的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1页
    1 葡萄孢属真菌第13-14页
    2 灰葡萄孢群体多样性第14页
    3 植物灰霉病的危害与流行第14-15页
    4 植物灰霉病的防治第15-18页
        4.1 综合防治第16页
        4.2 生物防治第16-17页
        4.3 化学防治第17-18页
    5 真菌病毒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5.1 真菌病毒的分类第18页
        5.2 真菌病毒的传播第18页
        5.3 植物病原真菌的弱毒现象第18-19页
        5.4 葡萄孢属中真菌病毒研究第19页
    6 本课题的由来第19-20页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灰葡萄孢HBstr-470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1-29页
    1 试验材料第21页
        1.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第21页
            1.1.1 供试菌株第21页
            1.1.2 供试培养基第21页
        1.2 供试植物第21页
        1.3 其他试剂药品第21页
    2 试验方法第21-23页
        2.1 菌落形态的观察和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第21-22页
        2.2 分生孢子产量与大小的测定第22页
        2.3 分生孢子萌发率和芽管长度的测定第22页
        2.4 单菌落产孢动态观察第22页
        2.5 分生孢子致病力的测定第22-23页
        2.6 分生孢子竞争性致病力的测定第23页
        2.7 数据的统计方法第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28页
        3.1 灰葡萄孢菌株HBstr-470的培养特性和弱致病性第23-24页
        3.2 灰葡萄孢菌株HBstr-470的分生孢子产量和大小第24-25页
        3.3 灰葡萄孢菌株HBstr-470的分生孢子萌发能力第25页
        3.4 灰葡萄孢菌HBstr-470单孢菌落的产孢动态第25-26页
        3.5 灰葡萄孢菌株HBstr-470分生孢子的致病力及竞争力第26-28页
    4 讨论第28-29页
第三章 灰葡萄孢HBstr-470中真菌病毒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9-53页
    1 实验材料第29-31页
        1.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第29页
            1.1.1 供试菌株第29页
            1.1.2 培养基第29页
        1.2 酶和试剂材料第29-30页
        1.3 供试植物第30-31页
        1.4 载体和引物第31页
    2 试验方法第31-39页
        2.1 灰葡萄孢菌丝培养及收集第31页
        2.2 灰葡萄孢HBstr-470中dsRNA的提取与纯化第31-32页
        2.3 大于3.0kb片段cDNA的克隆第32-34页
            2.3.1 病毒cDNA片段库的构建第32-33页
            2.3.2 大片段dsRNA中间部分序列的cDNA克隆第33页
            2.3.3 dsRNA末端cDNA序列的获取第33-34页
        2.4 小于3.0kb片段cDNA的克隆第34-35页
        2.5 目标cDNA片段的T载体连接转化第35-36页
            2.5.1 cDNA的A-Tailing及与T载体的连接第35页
            2.5.2 目标载体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第35页
            2.5.3 重组质粒的检测第35-36页
        2.6 Nortnern杂交第36-37页
            2.6.1 电泳、转膜及固定第36页
            2.6.2 GE探针的标记第36-37页
            2.6.3 预杂交与杂交第37页
            2.6.4 GE洗膜及CDP-star显色第37页
        2.7 灰葡萄孢HBstr-470中真菌病毒的垂直传播第37-38页
        2.8 平板对峙培养介导的病毒的水平传播第38页
        2.9 原生质体融合介导的病毒的水平传播第38-39页
        2.10 不同灰葡萄孢菌株遗传背景的RAPD分析第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51页
        3.1 灰葡萄孢HBstr-470中dsRNA的检测及序列分析第39-46页
            3.1.1 SsHV2/HBstr-470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第41-42页
            3.1.2 BcHV1/HBstr-470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第42页
            3.1.3 BcVV1/HBstr-470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第42-43页
            3.1.4 BcRV2/HBstr-470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第43-44页
            3.1.5 BcPV2/HBstr-470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第44-46页
        3.2 灰葡萄孢HBstr-470中dsRNA的垂直传播第46页
        3.3 灰葡萄孢HBstr-470中dsRNA的水平传播第46-51页
    4 讨论第51-53页
第四章 灰葡萄孢HBstr-470分生孢子形成阶段相关基因分析第53-65页
    1 试验材料第53页
        1.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第53页
            1.1.1 供试菌株第53页
            1.1.2 供试培养基第53页
        1.2 试剂材料第53页
    2 试验方法第53-55页
        2.1 样品收集第53页
        2.2 总RNA的提取第53页
        2.3 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第53-54页
        2.4 原始数据分析与参考序列比对第54页
        2.5 基因与转录本定量分析第54页
        2.6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54-5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5-63页
        3.1 RNA质量检测第55页
        3.2 测序质量评估第55-57页
        3.3 菌株HBstr-470产孢阶段转录组分析第57-60页
            3.3.1 菌株HBstr-470产孢阶段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57-58页
            3.3.2 菌株HBstr-470产孢阶段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第58-59页
            3.3.3 菌株HBstr-470产孢阶段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第59-60页
        3.4 菌株HBstr-470和B05.10的比较转录组分析第60-63页
            3.4.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60页
            3.4.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第60页
            3.4.4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第60-63页
    4 讨论第63-6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8页
附录 1 PCR引物序列第78-81页
附录 2 病毒名称和序列号第81-83页
附录 3 病毒全长cDNA序列克隆模式图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因枪介导的小麦抗赤霉病相关RNAi片段的转化及其后代鉴定
下一篇:赤霉素对水稻叶夹角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