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8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7-18页 |
一、瑞芬太尼通过纠正锌稳态失衡而发挥其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 第18-58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8-45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18-20页 |
1.1.3 常用试剂 | 第20-22页 |
1.1.4 关键试剂及试剂盒 | 第22-23页 |
1.1.5 大鼠离体心脏灌流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 第23-25页 |
1.1.6 心功能测定 | 第25页 |
1.1.7 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 第25-26页 |
1.1.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检测心脏锌离子量 | 第26-28页 |
1.1.9 H9c2细胞的复苏、传代和冻存 | 第28-30页 |
1.1.10 细胞计数 | 第30页 |
1.1.11 建立H9c2细胞缺氧/复氧模型 | 第30-32页 |
1.1.12 CCK8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第32页 |
1.1.13 Newport Green DCF检测细胞内锌离子含量 | 第32-33页 |
1.1.14 Western blotting | 第33-38页 |
1.1.15 质粒构建及转染 | 第38-44页 |
1.1.16 统计学分析 | 第44-45页 |
1.2 结果 | 第45-54页 |
1.2.1 不同浓度瑞芬太尼预处理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45-48页 |
1.2.2 瑞芬太尼预处理纠正再灌注后心肌细胞锌稳态的失衡 | 第48-50页 |
1.2.3 瑞芬太尼预处理通过抑制MTF1和ZnT1表达而纠正心肌细胞锌稳态的失衡 | 第50-54页 |
1.3 讨论 | 第54-57页 |
1.4 小结 | 第57-58页 |
二、瑞芬太尼通过抑制锌离子丢失所致内质网应激而减轻心肌线粒体损伤 | 第58-92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58-66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5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2.1.3 新增试剂 | 第59页 |
2.1.4 动物实验方案 | 第59-61页 |
2.1.5 细胞实验方案 | 第61-63页 |
2.1.6 用ER Tracker Red及Newport Green DCF共染法测定内质网锌离子含量变化 | 第63-64页 |
2.1.7 DCFH-DA检测活性氧含量 | 第64页 |
2.1.8 Mitosox Red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内超氧化物水平 | 第64-65页 |
2.1.9 JC-1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 第65-66页 |
2.1.10 统计学分析 | 第66页 |
2.2 结果 | 第66-88页 |
2.2.1 瑞芬太尼通过减少锌离子外流抑制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 | 第66-70页 |
2.2.2 生理条件下锌离子丢失介导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 | 第70-76页 |
2.2.3 锌离子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介导瑞芬太尼对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 第76-81页 |
2.2.4 瑞芬太尼通过锌离子减轻内质网应激进而防止线粒体损伤 | 第81-88页 |
2.3 讨论 | 第88-91页 |
2.4 小结 | 第91-92页 |
全文结论 | 第92-9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0-101页 |
附录 | 第101-102页 |
综述 锌与细胞信号转导 | 第102-119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个人简历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