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6000系铝合金概述 | 第10-16页 |
·6000系铝合金性能及其应用 | 第10-11页 |
·6000系铝合金中的合金元素的作用 | 第11-12页 |
·6000系铝合金的强化机制 | 第12-16页 |
·6000系铝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 第16-18页 |
·固溶处理 | 第16页 |
·时效处理 | 第16-18页 |
·6000系铝合金的析出相与析出顺序 | 第18-22页 |
·平衡相图 | 第18页 |
·析出顺序 | 第18-19页 |
·GP区 | 第19-20页 |
·β″相 | 第20页 |
·β′相 | 第20页 |
·A类型、B类型、C类型相 | 第20-21页 |
·Q″相 | 第21页 |
·Q′析出相 | 第21页 |
·β析出相 | 第21-22页 |
·研究6000系铝合金析出相的意义 | 第22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意义 | 第22-23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实验原材料 | 第24页 |
·热处理方案 | 第24-26页 |
·主要表征手段 | 第26-27页 |
·显微硬度 | 第26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6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6-27页 |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27-29页 |
第3章 双级时效对AMgSi(Cu)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29-44页 |
·引言 | 第29页 |
·时效硬度曲线分析 | 第29-31页 |
·TEM观察结果 | 第31-35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5-38页 |
·自然时效的作用 | 第35-36页 |
·Cu的作用 | 第36-37页 |
·峰值出现时间的延后现象 | 第37-38页 |
·成像条件对HRTEM照片及TEM形貌相的影响 | 第38-42页 |
·欠焦量对HRTEM照片的影响 | 第38-39页 |
·消光距离对TEM形貌像的影响 | 第39-41页 |
·TEM明暗场成像条件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T6I6及改性T6I6对AlMgSi(Cu)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44-61页 |
·引言 | 第44页 |
·T6I6时效以及改性T6I6时效对合金硬度的影响 | 第44-48页 |
·时效工艺对合金硬度的横向比较 | 第44-46页 |
·T6I6时效对合金硬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改性T6I6时效对合金硬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T6I6时效与改性T6I6时效对C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48-60页 |
·微观组织观察 | 第48-57页 |
·讨论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