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进出口贸易概况论文--出口贸易论文

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决定因素及动态演进:从低加成率陷阱向优质优价升级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1 导论第23-3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3-26页
        1.1.1 研究背景第23-25页
        1.1.2 研究意义第25-26页
    1.2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第26-29页
        1.2.1 研究思路第26-27页
        1.2.2 研究框架第27-28页
        1.2.3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3 研究方法第29-31页
        1.3.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29-30页
        1.3.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30页
        1.3.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第30-31页
        1.3.4 多种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第31页
    1.4 可能的创新点第31-34页
2 文献综述第34-56页
    2.1 加成率的内涵及早期研究第34-40页
        2.1.1 加成率的内涵第35页
        2.1.2 有关加成率的早期研究第35-40页
    2.2 加成率的测度方法第40-47页
        2.2.1 宏观层面加成率的测度方法第41-42页
        2.2.2 行业层面加成率的测度方法第42-44页
        2.2.3 企业层面加成率的测度方法第44-46页
        2.2.4 企业—产品层面加成率的测度方法第46-47页
    2.3 出口企业加成率的决定因素第47-51页
        2.3.1 出口贸易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第47-49页
        2.3.2 进口中间品对出口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第49-50页
        2.3.3 产品创新对出口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第50-51页
    2.4 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的前置研究第51-53页
    2.5 简要述评第53-56页
3 加成率的测量模型:基于生产函数法第56-62页
    3.1 企业层面加成率第56-59页
    3.2 企业—产品层面加成率第59-62页
        3.2.1 企业数量法加成率第59-60页
        3.2.2 出口企业—产品层面加成率第60-62页
4 出口与中国企业加成率:低加成率陷阱的事实与机制第62-105页
    4.1 引言第62-64页
    4.2 理论模型及命题提出(静态基准模型)第64-68页
        4.2.1 需求与消费者偏好第64-65页
        4.2.2 供给与生产者行为第65页
        4.2.3 企业平均加成率计算第65-67页
        4.2.4 引入产品质量的机制解释第67-68页
    4.3 数据、变量及描述性统计第68-73页
        4.3.1 数据来源第68-69页
        4.3.2 变量构造、估计与描述性统计第69-73页
    4.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第73-90页
        4.4.1 计量模型设定第73-76页
        4.4.2 基准回归结果第76-78页
        4.4.3 引入产品质量的回归结果第78页
        4.4.4 分组回归的结果第78-83页
        4.4.5 稳健性检验第83-90页
    4.5 进一步分析:纳入出口模式的结构视角第90-103页
        4.5.1 理论模型扩展及命题提出第92-94页
        4.5.2 数据、变量及描述性统计第94-96页
        4.5.3 特征性事实第96-101页
        4.5.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第101-103页
    4.6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5 出口与中国企业加成率动态演进:进口中间品的视角第105-136页
    5.1 引言第105-106页
    5.2 理论模型及命题提出(基准模型扩展)第106-109页
        5.2.1 引入进口中间品影响的分析框架第106-108页
        5.2.2 分析框架扩展:一个全球价值链和融资约束的视角第108-109页
    5.3 数据、变量及描述性统计第109-111页
        5.3.1 数据来源第109-110页
        5.3.2 变量构造及估计第110页
        5.3.3 描述性统计第110-111页
    5.4 特征性事实第111-113页
        5.4.1 中间品进口企业与非中间品进口企业加成率差异第111-112页
        5.4.2 不同类型企业的数量和进口中间品额统计第112页
        5.4.3 不同类型企业平均加成率及其差距第112-113页
    5.5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第113-119页
        5.5.1 计量模型设定第113-114页
        5.5.2 基准回归结果第114-116页
        5.5.3 分组回归的结果第116-119页
    5.6 进一步分析:纳入进口中间品动态的视角第119-134页
        5.6.1 计量模型设定第119-120页
        5.6.2 基准回归结果第120-121页
        5.6.3 子样本回归结果第121-125页
        5.6.4 影响机制的进一步检验第125-130页
        5.6.5 稳健性检验第130-134页
    5.7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6 出口与中国企业加成率动态演进:产品创新的视角第136-151页
    6.1 引言第136-137页
    6.2 理论模型及命题提出(静态基准模型扩展)第137-140页
        6.2.1 引入产品质量的模型扩展第137-138页
        6.2.2 引入产品质量的成本函数第138页
        6.2.3 企业最优产品质量选择第138-140页
    6.3 数据、变量及特征性事实第140-141页
        6.3.1 变量构造及估计第140页
        6.3.2 特征性事实第140-141页
    6.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第141-149页
        6.4.1 计量模型设定第141-142页
        6.4.2 基准回归结果第142页
        6.4.3 分组回归的结果第142-145页
        6.4.4 作用机制检验第145-147页
        6.4.5 稳健性检验第147-149页
    6.5 本章小结第149-151页
7 出口与中国企业加成率动态演进:出口模式转换的视角第151-166页
    7.1 引言第151-153页
    7.2 动态理论模型及命题提出第153-155页
    7.3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第155-164页
        7.3.1 计量模型设定第155-156页
        7.3.2 动态基准回归结果第156-158页
        7.3.3 分组回归的结果第158-161页
        7.3.4 影响渠道检验结果第161-162页
        7.3.5 稳健性检验第162-164页
    7.4 本章小结第164-166页
8 结论与政策含义第166-174页
    8.1 主要结论第166-168页
    8.2 政策含义第168-170页
    8.3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70-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91页
附录第191-193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93-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负向绩效差距对企业海外投资倾向、投资区位和股权变更的影响--来自全球企业的经验证据
下一篇:苗客之间--湘西苗族“国粘”支“巴岱扎”仪式声音民族志